天天看點

往事與随想:赫爾岑在俄羅斯度過的青年歲月

作者:和我一起來閱讀
往事與随想:赫爾岑在俄羅斯度過的青年歲月

赫爾岑在1812年出生,他出生幾個月後,法國拿破侖的大軍攻進了莫斯科,俄國軍隊反攻,這就是1812年的衛國戰争。十幾年後,參加衛國戰争的一批俄國軍官發動起義,要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這批革命者被稱為“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大批十二月黨人被流放。此時赫爾岑才十幾歲,心中卻升騰起革命理想,此後的一生,他都緻力于推翻沙皇的專制制度。他在俄國被流放過兩次。1847年,赫爾岑離開故國,開始在歐洲的流亡生涯。1852年他來到英國,創辦“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出版年刊《北極星》和周刊《警鐘》,這兩種傳播進步思想的出版物通過地下管道運往俄國。同一年,他開始寫《往事與随想》。

1812年,赫爾岑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早年曾在法國擔任外交工作。赫爾岑是個私生子,爸爸用赫爾岑來稱呼他,據說這個詞源自德語裡的“心”,後來,赫爾岑就成了他的姓氏。

年幼時,赫爾岑家裡有幾十個仆人。養一個仆人一年的費用不超過350盧布,隻有巴黎或者倫敦仆人工資的四分之一。在俄國,仆人并不是一份工作,而是農奴制下的奴仆。我們可以在《往事與随想》的第一卷中看出,身為貴族、主人的赫爾岑是個很有共情能力的人。大人們說,農奴都是道德敗壞、行為不端的,但赫爾岑認為,“我們不見得比老百姓高明,隻是表現方式比較溫和,更善于掩蓋自己的私心雜念罷了。我們的欲望輕易就能得到滿足,經常不受限制,是以看來才不那麼粗野,那麼刺目。我們不過因為有錢,度着溫飽的生活,這才可以自命清高。”他回憶自家的仆人說,一些人最堕落的行為就是小偷小摸,其他所謂的“堕落”不過是多喝幾杯酒。俄國仆人長期貧窮、受奴役、被出賣,過着狹隘和空虛的生活,小酒館是他們的嗜好,他們通過買醉忘掉自己的痛苦處境。

赫爾岑的這種共情能力是一種善良天性。正是這種善良天性,讓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中有了一群“多餘人”的形象。什麼人是“多餘人”?這些人出身貴族,是知識分子,不喜歡上流社會但又不能跳出自己的圈子,他們看出官場的腐敗、國家的弊病,不想做官、發财,他們在專制統治下感到窒息,但又缺乏革命的勇氣。普希金的詩、赫爾岑的小說和屠格涅夫的小說中,都出現過“多餘人”的形象,但赫爾岑并不是一個彷徨的“多餘人”,他立志走上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

往事與随想:赫爾岑在俄羅斯度過的青年歲月

1825年12月,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去世,尼古拉一世登基。在這個權力交接的時期,一些貴族軍官率領部隊,要求沙皇廢除農奴制度和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但是被鎮壓了。幾名十二月黨人首領被判處死刑,上百人被流放。赫爾岑當時不過十三歲,但已經有了初步的政治理想,他立誓要為死難者報仇,要把一生都獻給反對帝制的鬥争。

俄羅斯在16世紀是一個面積2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家,但随後的擴張讓俄國的國土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公裡以上,這個變化離不開軍隊的貢獻。軍官以武功獲得貴族地位、領地和農奴。十二月黨人來自軍官貴族,赫爾岑的家庭也是這樣的階層。沙皇尼古拉一世把十二月黨人鎮壓下去之後,對這些軍官貴族越來越不信任,就成立了新的警察機構第三廳,主要工作是嚴格控制社會思想。尼古拉一世頒布了新的書刊檢查制度,嚴禁一切對沙皇、政府、東正教表示不滿的言論,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人都銷毀自己的日記、信件、文章,以求自保。

但人們的思想是無法禁锢的,沒過幾年,貴族家庭和大學生中的地下小組又活躍起來,他們讨論的一個中心話題,就是俄國向何處去。這些知識分子之間也有論戰,簡單來說,一方是西方派,認為俄國要走西歐的道路,另一派是斯拉夫派,強調俄國的特殊國情。斯拉夫派熱衷于保持舊俄國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喝外國來的飲料,隻喝國産的飲料格瓦斯,不穿西式服裝,穿長袍戴毛皮帽子,是以西方派諷刺他們是格瓦斯愛國者。

俄國思想家别林斯基和赫爾岑都屬于西方派陣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斯拉夫派。赫爾岑在《往事與随想》中說,彼得大帝(1682年即位)之前的俄國生活是醜陋、貧困、粗野的,斯拉夫派就是想恢複一個這樣的社會,他們的核心就是複古,回到被外國文化和外國政府所隔絕的人民中去。

十幾歲時,赫爾岑的父親按照軍官貴族的老方法給他安排前程,早早給他在克裡姆林宮管理處挂了個名。沒過幾年,赫爾岑獲得了準尉官銜。到他上大學時,這個挂名的官銜成了一個小麻煩。按照規定,赫爾岑是公務員,應該去上給公務員準備的學校,可赫爾岑想上莫斯科大學,他跟父親說要辭去官職,父親就想辦法要來了一張官方的準假證書,允許他既當公務員又能上大學。

赫爾岑在大學學的是數理專業,盡管他後來做的是文學家的工作,但他強調:“沒有自然科學,現代人就沒有出路;不接受這種有益的營養,不對思想實行實事求是的嚴格訓練,不接觸我們周圍的生活,不承認客觀實際的獨立性,那麼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必然會潛伏着神秘主義的種子,有朝一日它便會用愚昧的毒液侵蝕我們的理性”。

大學時,赫爾岑和人組成了一個小團體,他在《往事與随想》中說,我們這兒受教育的人總是十分罕見。有機會受到教育的人,與其說他們獲得了淵博的知識,不如說他們獲得了普遍的人道精神。一旦接受了人道精神,一個學生就能變得更像一個人。可變得像“人”,卻是升官發财或者振興家業不需要的,你要想混得好,就要重新失去人性。面對這個困境,有些學生會打牌喝酒得過且過,有些人則開始為自己的思想尋求出路,大學裡的各種小組就是這樣形成的。

這個小團體在1834年7月惹來了麻煩。一天夜裡,警察來到赫爾岑家檢查信件,然後說,您得跟我們走一趟。赫爾岑被帶到警察局,看到警察條例裡有一條是,一切被捕者在被捕三天之内,均有權獲知被捕原因,否則應立即釋放。這算是比較好的法治環境。很快,赫爾岑家的仆人給他送來被褥和換洗衣服,警察還幫他買了一本意大利語詞典供他學習,他的待遇還算是人道的。赫爾岑說,要了解俄國的監獄、警察和法庭是怎麼回事,就得去當農民,當工匠,當小市民,警察對這些人是不客氣的,肯定會嚴刑拷打,政治犯都是貴族,他們會遭到監禁和懲罰,但在監獄中不會有皮肉之苦。

往事與随想:赫爾岑在俄羅斯度過的青年歲月

赫爾岑為什麼被捕?因為在一個青年小組的聚會中,有人念了諷刺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詩歌,秘密警察就排查了所有青年小組。赫爾岑和他的小組成員都被抓起來,他們寫的信讀的書都受到審查。第三廳的審訊工作主要圍繞着赫爾岑的思想方式展開,你怎麼會有不符合政府精神的思想?為什麼要看法國革命的書?為什麼不站在君主制的立場上寫文章?赫爾岑被關押半年之後,判決書下來了,他被流放到邊遠省份彼爾姆擔任文職工作。

俄國地方太大,勞動力太少,流放制度是要解決勞動力的問題。彼爾姆是邊疆區的首府,赫爾岑先到彼爾姆,後到維亞特卡,在當地的政府部門工作。他的流放生活中的一大痛苦是和心上人分離。被捕之前,赫爾岑剛剛向一位姑娘表白,不料被關押半年,而後又被流放。這個姑娘是他的堂妹納塔莉亞,1838年,納塔莉亞跑到赫爾岑的流放地,和他秘密結婚。又過了兩年,他們獲準回了莫斯科。

回來後,赫爾岑依舊和别林斯基、巴枯甯這些知識分子來往。赫爾岑的爸爸看兒子還是在舞文弄墨,就給他在聖彼得堡安排了一個差事,去内務部的貴族铨叙局工作。铨叙,這個詞比較生僻,意思就是考察一個人的資曆,看他能不能當幹部,俄羅斯内務部貴族铨叙局就是考察你能不能獲得貴族身份,聽起來像是一個很清閑的部門,但赫爾岑又惹事了。

他給爸爸寫的一封家信中,談到聖彼得堡一個警察半夜殺人的事。這件事當時在聖彼得堡可以說盡人皆知,但這封信落到了第三廳警察手中,他們認為赫爾岑這是妄談國事,造謠惑衆,危害政府。赫爾岑辯解說,這起警察殺人事件街上的小商販都知道,為什麼我在給爸爸的信裡議論兩句都不可以?第三廳的官員回複他說,事情當然并不嚴重,但是對您不利,報告已經呈給沙皇了,沙皇決定,您還是繼續流放吧。

赫爾岑第二次流放去了諾夫哥羅德,還是在政府部門工作。有段時間,他負責處理警察局遞交的公文。秘密警察對流放犯赫爾岑進行監視,每三個月要寫一份報告,報告交上去,赫爾岑會審閱警察監視自己的報告,這是一個很荒謬的事。

一個人在家信中的言論,都在沙皇專制的控制下,那有沒有可能離開俄國?當時第三廳警察廳長給沙皇的報告中說,有很多貴族接受西方的革命幻想,總想在俄國搞憲政,搞自由主義那一套。是以,尼古拉一世執政期間,對貴族出國進行了一系列限制,18歲以下的貴族子弟不能在國外接受教育,貴族在國外的期限不能超過五年,後來又縮短成三年,辦理出境手續所需的費用相當于一個中等官員一年的薪水。到了1847年,赫爾岑父親去世,留下了一大筆遺産,赫爾岑就以給妻子看病為由,辦理出境手續,帶着媽媽老婆孩子離開俄國,來到巴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