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父母相愛,能讓孩子收獲值得一生回味的人生體驗;父母相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幸福中,生出勇氣、底氣和神氣,為自己的人生添磚加瓦;看見父母相愛,孩子才能有幸福滿滿、豐盈明亮的人生。

作者:琳琳柒十二(爸媽精讀主筆)

前幾天,去姐姐家做客。

正和她聊着天,小外甥跑了過來,非常嚴肅的問道:“媽媽,你愛我多一點還是愛爸爸多一點。”

姐姐當然說是愛他了。

孩子高興極了,而我卻發現姐夫有些怏怏。

心裡想着,姐夫真小心眼。

姐姐接着又說到:“但是,我卻愛爸爸更多一點。”

孩子很失望地說:“為什麼?”

我姐笑着說:“因為爸爸是我的丈夫,媽媽愛爸爸,爸爸愛媽媽,而我們會一起愛你。”

小外甥望着我姐,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這時候,姐夫走了過來哈哈大笑起來:“小兔崽子,這是我老婆,當然愛我多了。”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姐姐白了他一眼道:“他是小兔崽子,你是啥?”

姐夫當時就呆住了。

姐姐和小外甥立刻笑作一團。

而我卻在心裡想着,這才是幸福家庭該有的樣子。

有一個心理學家曾講過:

父母相愛,是健康家庭之道。夫妻關系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針,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其實,孩子想要獲得父母更多的愛,這是他的天性。

父母要告訴自己愛他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自己最愛的人應該是誰。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01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

看《爸爸去哪兒》時,最喜歡陳小春和jasper這對父子。

陳小春一開始,是一個對孩子缺乏耐心,脾氣火爆的爸爸。

他根本不會表達對孩子的愛。

漸漸的,他醒悟了過來,一點一點的改變着自己:

當兒子拿着喇叭告訴他“請停止生氣”時,他開始主動跟兒子道歉;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當兒子覺得他們選的房子簡陋時,他會講述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來安慰他;

當兒子心疼他,說出“不要爸爸變老”時,他流下了眼淚,抱着兒子說出了“我愛你”。

孩子永遠是愛着父母的,但是對太多的父母來說,跟孩子說“我愛你”卻是無比艱難。

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說:“隻有愛是不夠的,不表達出來,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

jasper是幸運的,他用自己的天真與耐心,喚醒了陳小春的愛。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等到了父親說出了那句“我愛你”。

可其他的孩子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記得《少年說》中有這樣一幕:

一位女孩的站台上,大聲呼喊:媽媽,我想和你談談心,可以嗎?

她是一名體育生,上個月去市裡參加田徑賽和足球賽。她拼盡全力拿下了第三名。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她非常希望可以得到媽媽的認同,然而,媽媽并沒有認可她,甚至苛責她沒有拿到第一名,還影響了學習。

媽媽告訴女兒:嚴厲,是為了你變得堅強。

可是對于女兒來說,她絲毫感受不到媽媽的愛,感受到的隻有媽媽的壓力和憤怒。

媽媽的苛責讓她寄顔無所,自卑心理讓她無地自容,她感覺到的隻有家的冰冷,和母親的猙獰。

其實,父母都想讓孩子幸福,但隻有讓他們看得見,感受到愛。他們才會體會到被愛的滋味。

得不到父母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卑微地尋求他人的愛。

而那些被父母重視、在意、寵愛的孩子,會在未來的日子,不再孤單,不再無助,心有所期,身有所依,歲月所指,皆有幸福。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02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相愛的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答:有一對很恩愛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體驗?

底下的回答五花八門:

@joannaz:

在家裡,如果我爸叫:寶寶。那麼想都不用想,他肯定叫的是我媽。因為如果我爸叫我......等等,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爸會怎麼叫我,我太少被父親大人注意到了......

@葉鹿悠:

平時晚上母親會靠在床頭在卧室看電視,旁邊就是床頭櫃。

“老公。”父親迅速從客廳跑到卧室:“怎麼了?”

“我渴了。”

父親二話不說拿起杯子把裡面的水倒了,接了熱水,又對了點涼水,然後試了試溫度:喝吧。

@董十八:

一日我爸在擺弄我家的花花草草,對我媽說:都說喜歡養花的男人老婆漂亮,我得多養點。 我媽調侃我爸:多養點下輩子娶個更漂亮的。 我爸認真臉:我誰也不要,下輩子還娶你。 我看着我媽低頭不好意思的笑了。他們有沒有想過坐在沙發上我的感受!

@一顆小橘子:

媽媽有一段時間做手術,爸爸一宿未睡。來到病房就一直牽着媽媽的手給她講笑話,為媽媽煲湯。 媽媽剛推出手術室的時候嘴裡有痰,我爸想都沒想就把手伸過去說:吐我手裡。

雖然每一條評論的口吻都是羨慕嫉妒恨,可這字裡行間卻透着滿滿的幸福感和濃濃的愛意。

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家庭,正是培養孩子性格的第一所學校,而讓孩子看見父母相愛,就是孩子性格養成的第一課。

父母恩愛的程度,就是家的溫度。它們會将家變出四季的風景。

有時是春的溫柔,夏的熱情,有時又是秋的清爽,冬的冷靜。

而在這樣家庭氛圍長大的孩子,看到了父母的相愛,自然心中充滿陽光,充滿了愛。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03

父母彼此多愛一點,孩子未來就會更幸福一些

孩子眼中最好的家,其實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我,而我幸福的長大。

表姑和表姑父就特别恩愛,老夫老妻了出門還是手挽着手。

表姑吃剩的飯,表姑父會直接消滅掉。因為表姑坐月子落下了病根,三十餘年,表姑父沒讓她碰過涼水。

而我姐姐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成績好,性格棒,做事有條不紊,待人接物落落大方。

很多人都問過她:“你父母怎麼教育得你這麼優秀啊?”

她笑嘻嘻地回道:“因為我爸愛我媽比愛我多一點。”

如今她嫁為人妻,完全将那種幸福帶了過去。

姐夫會為了姐姐,自學做她最愛吃的酸菜魚。

姐姐也會為姐夫認真挑選每一條領帶。

她們随時秀着恩愛,随時撒着狗糧。連小外甥都會說他們“不害羞”。

她的父母眼中,隻有彼此。而她,亦是如此。

正是因為父母相愛,她才會幸福又安心的長大,并繼續幸福着。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講過:

“爸爸、媽媽和孩子是情感的三角關系,父母相愛,家庭和諧,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繼承非常健康的愛的模式,等他長大後,就會将這個愛的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愛情和家庭中。”

為人父母者,要會把自己的愛與孩子分享,在生活點滴中讓孩子感受父母相愛的魔力。

讓孩子在有愛的環境裡成長,在父母身上學到愛的能力,這是孩子的幸運,也是父母的責任。

這樣,孩子才能放心地去學習、去成長,才有積極面對生活的力量。

長大後,将父母間的相愛模式,拷貝到自己的生活觀與戀愛觀中,用相同的方式,重新複制新的幸福。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04

楊绛先生在《我們的錢瑗》中說到:

她和丈夫錢鐘書帶着女兒錢瑗去飯店吃飯。女兒看到鄰桌的一對父母在吵架,很感慨地對父母說: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進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然後就知道怎麼往正确的方向跑。

是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媽媽,因為您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是以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

孩子最想要的不是有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父母陪在他身邊,平平淡淡,相親相愛。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相愛,那每天的雞毛蒜皮、油鹽醬醋,也是浪漫的陪伴。

父母相愛,能讓孩子收獲值得一生回味的人生體驗。

父母相愛,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幸福中,生出勇氣、底氣和神氣,為自己的人生添磚加瓦。

看見父母相愛,孩子才能有幸福滿滿、豐盈明亮的人生。

是以,願天下的父母,都愛你的另一半多一點。

因為,讓孩子懂得愛最好的方式,就是愛着你的那個他(她)。

“媽媽,你愛我還是愛爸爸”,這樣回答,孩子會更幸福

作者簡介:琳琳柒十二,富書專欄作者,一個希望在文字上奔跑的80後中年寶爸,心如猛虎,細嗅薔薇。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号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