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17年前,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阿德裡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電影《鋼琴家》,改編自猶太鋼琴家席皮爾曼的傳記,描寫了二戰期間一位波蘭猶太鋼琴家的故事,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阿德裡安·布洛迪

第一遍看它的時候,是在上大學的時候,依稀記得當時的情形,被主人公席皮爾曼的故事所感動,一位鋼琴家在戰争期間的各種悲慘遭遇,一次次地沖擊着内心,藝術家在戰争中遭遇到的各種不公,忍辱偷生,這種對于戰争無聲的控訴,勝過千言萬語。

第二遍看它的時候,慢慢看出了另一層面的東西,那就是一種個人在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悲怆,盡管你可能才華橫溢,風流倜傥,粉絲無數,然而,到了另一個層面和空間裡,你的一切才華都無從談起,又是另一套遊戲規則,這種感悟對于内心的沖擊,也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遍看它的時候,又看出了一點不一樣的東西,那就是整個戰争期間的衆生相,那個時代的故事背景,以及人們面對此種情況,所作出的不同選擇。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電影劇照

那麼,這麼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究竟好在哪裡呢?下面,從3個層面詳細分析下:

這部電影的視角,是非常冷靜客觀的,盡管是一部戰争電影,但是,觀衆在這部電影裡面,幾乎看不到導演,正是因為導演的冷靜處理,才讓這部電影顯示出了更加深層次的一種魅力。

電影裡的街道,房屋,人們面部的表情,都是麻木的,無助的,這是一種最為真實的戰争狀态的城市景象,沒有過多地渲染,誇大,而是盡可能真實地呈現,仿佛讓人置身于二戰期間的城市。

電影裡的人物,在戰争的一次次襲擊和摧殘下,慢慢變得麻木,從最初的抗争,到接受,習慣,再到最後的艱難求生,影片表現得非常自然流暢。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同時,電影又始終給人一種希望,那就是無處不在的音樂。從開頭的鋼琴聲,到主人公逃亡路上的鋼琴聲,再到廢墟裡的鋼琴聲,始終像是一條暗線,随着劇情的發展不時出現,起起伏伏,充滿着無窮的魅力,給絕望中的人們以希望,給困境中的人們以力量。

正是由于導演的巧妙處理,才讓電影中的主人公在鏡頭前表現得遊刃有餘,他的動作比較緩慢,眼神中又帶有一絲憂郁,一舉一動都牽動着觀衆的心,時刻跟随着他的處境在擔憂,為他焦慮,為他憔悴,心疼。

在電影《鋼琴家》中,對于戰争中的人性描繪特别深刻,看似一掃而過,其實卻都有所交代,從細節處,往往能看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内涵。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比如納粹德國士兵對于猶太人的虐待,有的是直接開槍擊斃,有的是看不順眼直接打罵,有的是羞辱,不讓他們走馬路,讓他們走水溝,還有的是嘲笑,不同的士兵,他們的态度,心理是不同的。

正是這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士兵,他們的舉動越是平常,越是司空見慣,越是沒有任何面部表情,這樣的神态才是最可怕的。

而他們所傳遞出來的态度,表現出來的行為,綜合起來看,就是當時猶太人悲慘的日常生活狀态。

比如救下主人公的那個猶太警察,其實他是一個協助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的幫兇,正常來看,這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物。但是,正是他在那一瞬間把主人公從火車上拉了下來,讓他趕緊找個地方躲避,進而幸運地活了下來。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再比如那個救助主人公的納粹德國軍官,他隻是因為喜歡音樂,喜歡主人公彈奏的鋼琴曲,于是沒有傷害主人公,并且給他提供一些食物,大衣,幫助他躲過了危險,再次活了下來。

從這個層面來說,這部電影中對于人性的展示,是豐富的,有層次感的,沒有把人簡單區分為好人和壞人,而是通過大量的細節展示,好人中有膽怯的一面,壞人中也有偶爾善良的一面,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複雜,以及在戰争面前的不确定性。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音樂的力量,當時,正處在戰争時期物質匮乏,每天都能吃到食物難上加難,普通平民很多都是喝粥度日,尤其是兩個人為了争搶一盆粥,而讓粥灑在地上,随後一個人立即趴在地上,把地上的粥都舔幹淨的畫面,每次想起,内心都會充滿疼痛。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然而,盡管生活困難,但是,隻要電影中出現音樂,都會帶給人短暫的快樂,那一瞬間,音樂響起,一切都會安靜下來,主人公沉浸在音樂的旋律中,似乎忘記了一切,精神世界的充盈,支撐着他度過一個個難關。

裡面有個鏡頭印象特别深刻,主人公躲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一間房子裡,外面房門反鎖,他呆在屋裡等待别人送來食物,自己不敢發出聲響,怕隔壁的鄰居聽見向警察報告,于是,他在屋裡一個人呆着,一聲不吭,但是,等他聽到隔壁的鋼琴聲響起時,他的面部表情立即發生了變化,眼神裡也看到了許久不見的光澤,整個人都變得精神了起來,靜靜地趴在牆上,聽着隔壁的音樂,完全陶醉在音樂的魅力之中。

同時,他跟着音樂的節拍,慢慢做出彈鋼琴的手勢,盡管面前沒有鋼琴,他卻始終在那裡跟着節拍,在揮舞着雙手,仿佛這音樂出自他那纖細修長的雙手,這個鏡頭一直記得,印象極其深刻。

阿德裡安·布勞迪17年前主演的《鋼琴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冷靜客觀的視角戰争中的人性音樂的力量

此外,電影中多次出現他彈奏鋼琴的鏡頭,然而每個鏡頭都各有特色,沒有重複,分别展示了他在不同人生際遇中的精神狀态,就連彈奏出來的鋼琴曲,也充滿着不同的色彩。這或許就是音樂的力量吧!

盡管沒有面包,沒有食物,但是,不能沒有音樂。

放眼所有的描寫二戰的電影,這部電影也是非常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有時候一遍看不太懂,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收獲,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推薦給你,《鋼琴家》,一部值得二刷的電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