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峰論壇:專家熱議物聯網行業如何迎風飛揚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間要促進大資料 、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高達7500億元。業界預測,物聯網将是網際網路之後的下一個風口。

相比幾年前的一個概念,如今的物聯網已經實實在在的扮演着現實生産力的角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城市管理更新、促進産業轉型的抓手。那麼,在物聯網有望帶來的一個嶄新産業競争時代裡,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物聯網技術?人們又期待物聯網技術在哪個地方能夠有所突破?在為期三天的2016中國(廈門)國際物聯網博覽會上,一場場高峰論壇為産業發展碰撞出了新的思路。

起步

從概念走向生活應用

手持遙控器遠端操控,無人機就能精準地完成農藥噴灑、航線測繪、警情探測等任務;在手機app上輸入目的地,周邊的停車場及車位個數等資料就能一目了然,而且借助手機軟體就能完成停車費的支付;下班路上,通過手機終端就能提前把家中的空調打開……在2016中國(廈門)國際物聯網博覽會上,各式各樣與生活生産息息相關的物聯網産品成了當之無愧的“主角”,吸引着各地參展者的目光。

“物聯網的應用正慢慢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廈門物聯協會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中國(廈門)物聯網博覽會已連續舉辦三年,主題從“促産業發展”轉變為“物聯大衆生活”,而這一轉變也透露出百姓對于“物聯生活”的迫切需求将倒逼整個産業更快、更好發展。

以物聯網技術發展為基礎,“物物相連”已經從概念逐漸走向實際的生活應用。“15年前,我看一本書裡面有很多的場景,坐飛機預先把登機牌打好,選好座位,今天,這一切已經可以輕松實作。” 新華網副總編輯申江嬰表示,智能網時代已經揭開大幕,中國資訊通信業下一層應該在以智能化為主導的物聯網方向。

而對于物聯網未來的應用方向,工信部電子器件産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認為,智慧城市和節能減排将是物聯網發展的兩大主線。

“物聯網技術将是一種能夠颠覆性改變人們生活的技術。” 郭源生表示,對于産業來說,無論所有技術怎麼運用,終極目标就是把能耗降下來,把成本降下來,把效率提升上去,是以節能減排是可以重點關注的領域。而智慧城市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最後讓人感覺到生活環境中的智慧。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資訊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高複先也表示,智慧城市一方面是要解決環境、發展、民生等社會問題,通過智慧應用讓空氣清新、醫療友善、交通順暢、辦事便捷等願景成為現實。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設要解決經濟問題,能使城市投入、營運、維護、管理成本盡可能低、效率盡可能高、效益盡可能好。

困境

釋放技術實作智慧連接配接

物聯網的出現雖然已經嘗試了許多實際應用,但作為一項剛剛走入百姓視野的新技術,物聯網要真正實作“走入尋常百姓家”,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從目前來看,物聯網還沒有取得技術上的真正突破。” 國家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北京科技大學物聯網與電子工程系主任王志良表示,國家大規模興起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實際上起源于2009年,目前已經走過了培育階段,現在正漸入佳境。但是從整個曆史的走向上來看,物聯網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很多東西跟百姓及政府的需求相比,仍有距離。

針對這一現實發展的困境,業内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申江嬰看來,當人跟物相連、物跟物相連的時候,必須通過一種連接配接,這個連接配接就是智慧連接配接,而如何實作“智慧連結”将是物聯網産業發展的核心一環。

“創新最重要的一點是體系構架和模式的創新。因為現在所有的基礎技術都不缺,關鍵是如何把技術釋放出來。這就需要平台構架,需要體系,需要搭建一個結構來實作。” 郭源生表示,在物聯網這次資訊浪潮過程中,關鍵詞就是滲透。

中興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永承則認為,物聯網的應用開發應該先着重精力去開發一些跟國民經濟相關的b2b的研究,比如說中國電力在智能抄表領域就做得不錯,“一方面是技術發展的需求,一方面是資金的支援,這方面的智能采集就走在了前面”。

“我們在傳感器上很重要的發展才使得物聯網有所突破。”香港物聯網協會會長莊毅堅的看法成為論壇上各界專家的共識。

工信部電子一所副所長李新社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将積極推進雲計算和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覺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他表示,基礎研究快速推進,産業鍊條逐漸成熟,商業模式創新空前活躍,中國的物聯網産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高速成長視窗期。

當然,業内人士也表示,物聯網的應用落地還需要更全面的條件支撐和更加開放的發展氛圍。“目前一些技術的應用可能會因為涉及隐私等安全問題而難以推廣,”社會學者、央視《新聞1+1》特約評論員王攀表示,智慧産業的發展需要大家觀念的轉變以及網際網路技術達到接地氣。同時,網絡覆寫、智能硬體的普及等也将是推動産業發展的關鍵。

方向

從單一領域到跨界融合

“發展、創新、融合”,在本屆物聯網博覽會上,物聯網的深層次概念被進一步解讀,基于共享經濟時代下,物聯網産業如何突破、激發更多潛能被廣泛探讨。

“當今的社會,如果光會服務模式,光會經濟都沒有用,必須跨界整合。”在王志良看來,跨界融合是物聯網産業想要走得更遠、更接地氣的必然方向。

物聯網被認為是把實體世界資料化,再轉化為應用服務,是以資料的分享也成為制約物聯網産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随之而來的還有對于資料安全問題的擔憂。台灣物聯網聯盟理事長梁賓先指出,未來物聯網的終端可能會變成一個入侵的入口,可能損害個人隐私和資料的安全,而這有待于随着産業發展,法律進一步實行規範。

而在跨地區合作方面,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地區在物聯網應用方面開展得較早,兩岸的差異和各自的優勢正帶來更多合作空間。

據梁賓先介紹,早在2008年,台灣就将“智慧台灣”定位為發展政策。2014年台灣的物聯網産業迎來了真正的發展浪潮,得到蓬勃發展。

“台灣物聯網産業在技術方面的發展很可觀,掌握了晶片、尖端裝置以及一些高端的核心技術。在産業應用上,台灣的智慧城市、智慧園區以及智慧生活方面的啟蒙也較早。”梁賓先說,台灣在智慧城市方面例如交通上etc智能停車收費系統的應用就領先國際水準。

在他看來,物聯網是一個應用導向的産業,大陸有非常好的應用場域,食衣住行、政府、企業等,是以物聯網在大陸的應用得到了蓬勃發展。另外,大陸目前提出網際網路+、智能制造2025、智慧城市等發展方向,無疑都為物聯網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通過協會交流、會展等形式,兩岸的物聯網行業交流越來越頻繁。“目前,我們正在以江蘇的淮安、鹽城,福建的福州、廈門作為兩岸智慧城市合作的試點,将物聯網技術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梁賓先說。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大陸有着人才優勢,資源多,市場大,而台灣在硬體方面優勢明顯。如果兩岸優勢疊加,就可以做得更好,攜手走在世界前列。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