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無論如何,過年對于古人來說都是一種原始的宗教活動,後來轉變為祝福、團聚、娛樂等等附加的内容,是時代的發展,也是應有的豐富。雖然一些風俗被頑強不息地保留了下來,但太多的曆史細節仍然需要人們去找尋。

今天,過年,大多數人把它了解為團聚和娛樂的内容,但年前,我們都要把“神”接到家裡來,“神”象征着各種各樣的吉祥,對漢族人而言,一般是福祿壽三神。通過“神名”或者字眼,就能看個清楚明白,“福祿壽”是即使在當下依然是我們心中的“神”,依然是我們對美好生活和幸福日子的渴求與企盼。這便是年作為遠古的宗教活動留下來的,雖然已被淡化了宗教的味道,但依然在我們的心裡常駐。就像年隻有中國才有,春運隻有中國才有。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曆史的細節探尋起來非常有意思,今天,漢族人過年接“神”,而在遙遠的北方古代少數民族過年接“龍”,“龍”就是他們心中的“神”。一提到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很多人都首先會想到匈奴,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們專門講過,古代的匈奴人也是過年的,他們每年春天都會在草原上開個大會,讓人們相聚,部落的首領們開個會,把一年的工作布置下去,且有個互相的交流。

最重要的是,他們會讓适齡男女青年在這個時候跳舞唱歌找對象,找好了,就把他們的親事訂下來,找個适當的時候給辦婚事,雖然有着不同的風俗,但在時間上大抵如此。這有些像古代漢族人過的元宵節,主要是為了男女青年找對象,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情人節,中國的情人節。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這就是匈奴人的年,被很多人忽視了的是,匈奴人和漢族人一樣是崇拜龍的。當我們今天把中國的很多城市稱為龍城,比如天水、太原等等,在那句“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争奪旅遊的資源時,卻忽略了匈奴人把他們的王庭一直叫“龍城”,雖然可能隻有帳房,沒有城,但它仍然是“龍城”。

因為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匈奴人與我們一樣是崇拜龍的,而我們對“龍城飛将在”的譯文也是有問題的——倘若龍城的飛将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李廣是沒有到過龍城的,也根本談不上什麼“飛将”,飛将應該是衛青、是霍去病——龍城的飛将應該被我們這麼了解,到達過或者攻陷過匈奴王城的将軍。很顯然地,李廣是不夠格的。把那首詩多讀兩遍,就會發現我說的這些是對的,而這些國文老師是沒教過我們的。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是以呀,曆史在被“轉換”的過程中是丢了很多細節的,我們得把它找回來。即使找回來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們依然得把它找回來。就像匈奴人是誰,《史記·匈奴列傳》第一句話就将其說了個清楚明白,稱他們是夏的後裔,但很多人依然不相信那樣。但是,這個沒有關系,曆史不是讓人信或者不信,不管誰信或者不信,它都在那裡,它都是曆史。

在匈奴人之前,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首領是東胡人和月氏人,他們一東一西創造了中國北方遠古的燦爛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變得多元而具有包容性。就像不相信匈奴崇拜龍一樣,很多人也不相信這個,但是沒關系,隻有這句話——曆史,不是信或者不信就能改變了的。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今天,我們隻說月氏人。

月氏,我們現在讀yuèzhī,舊讀rùzhī或ròuzhī,很高興,我們把這個名稱的最初意義給還原了——一個崇拜月亮的民族。關于,他們曆史學家給出的一般答案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連山古代遊牧民族,亦稱“月支”“禺知”。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紀為匈奴所敗,西遷伊犁河一帶,後又敗于烏孫,遂西擊大夏,占領妫水(阿姆河)兩岸,建立大月氏王國。月氏西遷伊犁河、楚河時,逐走了原居該地的塞種人(即在亞洲的斯基泰人) ,迫使塞種人分散,一部分南遷罽賓,一部分西侵巴克特裡亞的希臘人王朝,建立大夏國。後來月氏複占大夏,并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貴霜王朝。

為什麼叫禺知?《逸周書•王會解》中說月氏又稱禺氏,《穆天子傳》載:甲午,天子西征,乃絕俞之關登.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從方位來看,禺知(禺氏)原居住地在雁門關之西北。這就是我們今天一些學者稱月氏起源于山西一帶的曆史依據。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從種種史料來分析,月氏人與漢人都有不少淵源,很顯然的例子是,如果沒有某種關系,漢武帝也就不會派張骞去找他們了,這隻是一個小小的由頭,漢武帝不會閑着沒事兒幹派人去找一個不知道底細的民族,當然他們和匈奴人有仇僅僅隻是一方面。

古代羌族的一支,和古代華夏族先民關系匪淺,尤其是先秦時代,有學者認為,夏王朝和周王朝和古羌人是兄弟之邦,并且,有學者認為,西周曆代王後均是姜姓,而姜姓,來自羌人。古羌族的一支,後來形成了今天的藏族。除此之外,古羌族和古月氏人也是有一定的淵源。這在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遺址中就有說明。另外,從地緣上來說,他們與秦人和周人不發生關系基本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宏大的曆史命題,我們把它留給以後的文字。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月氏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呢?我們今天的一些學者總喜歡把曆史搞個亂七八糟,一會兒黃人一會兒白人的,把膚色的問題當命根子,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堅定地認為膚色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而中國古代的曆史從來都沒缺過白人的,甚至白膚色的鮮卑人還當過我們的皇帝。

東晉明帝司馬紹就是黃胡須的白種鮮卑。《世說新語·假谲》記載,王敦稱司馬紹為:“黃須鮮卑奴”,并稱其相貌特征是“黃須”。注引《異苑》所載,王敦語作:“黃頭鮮卑奴”,并加以解釋:“帝所生母荀氏,燕國人,故貌類焉”。黃頭指的是金發,黃須指的是黃胡子,可見司馬紹的相貌特征就是金發黃胡子,具有白種人的相貌特征。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月氏人也是這樣的,他們在河西走廊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西戎部落,言語習俗和羌人相同。在大月氏和小月氏分離後,小月氏一直在河西走廊和青海地區,最後融入羌人和盧水胡。他們的确有一些白種血統,但還是黃種居多,直到建立貴霜帝國後逐漸被當地人同化,黃種血統才被逐漸被稀釋,成了白種人了。

《史記》中說,匈奴“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又說,他們打仗“月劢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在中國北方草原民族人文風俗的一脈相承裡,早于匈奴的月氏也大約是這樣的。河西走廊黑水城遺址的金月亮傳說說明,月氏人也是崇拜月亮的,甚至這個金月的傳說還讓馬步芳手下的旅長韓起功在這個遺址大挖了一通,挖出了也許是月氏人骨骸——長人骨。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這些,我們在以前的文章都做過詳細介紹。另外,關于月氏人、關于月亮的曆史記載還有《唐光啟元年沙洲伊州地志》“龍部落本焉耆人(今焉耆回族自治縣),今甘、肅、伊州各有首領。”翻譯過來就是說,“龍部落”屬于焉耆人,現在的張掖、酒泉還有新疆哈密一帶都還有部落分布。《北史》中也說,焉耆國,西域且彌(今昌吉市、瑪納斯縣地),其君王皆為龍氏。這個龍部落就是月氏人和匈奴人。《沙州伊州地志》殘卷伊州中甚至把他們的人數也說了個清楚明白:“羌龍雜處,約一千三百人。”

同樣的記載還展現在《大唐西域記》“屈支國”條中:“國東境城天祠前有大龍池……聞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龍馭乘。王欲終沒,鞭觸其耳,因即潛隐,以至于今。城中無井,取汲池水。龍變為人,與諸婦會,生子骁勇,走及奔馬。如是漸染,人皆龍種,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乃引構突厥,殺此城人,少長俱戮,略無噍類。”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屈支國即龜茲國,今新疆庫車,說明今新疆的先民是崇拜龍的,而且自認為是“龍種”。庫車與焉耆隻有300多公裡的路程,應該是“一條龍”的體系。匈奴人崇拜龍,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月氏人自古崇拜龍神,以龍為圖騰,同時也以龍為忌諱。《淮南子·要略》中說,月氏人“操舍開塞,各有龍忌。”對此,漢代著名學者高誘解釋說,漢族以鬼神為忌,西胡、南越皆以龍為忌,謂之“請龍”,相當于漢族的請神。《史記索隐》中也說:“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

當然,月氏人同匈奴人一樣,也把自己的都城稱為龍城,1980年,穆舜英在羅布泊發現樓蘭美女的地方就是《水經注》裡記載的“龍城”,即羅布泊北端的鐵闆河一帶。今甘肅省張掖市國樂永固城據說是月氏人最早的王城,那裡也應該被稱為龍城。同樣,月氏人也是過年的,他們的年如同匈奴人一樣,就是每年春天在草原上的集會。

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自稱龍種,過年接龍神,與中原是“一條龍”體系

是以,我們今天說,年不是漢族人的專利,古代少數民族也過,與中原是“一條龍”的體系,都是“龍種”,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