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語
我覺得我們害怕的是同樣的東西,害怕的理由也完全一樣。我們都不曾找到全情投入生活的辦法,我們孤懸在自身的價值之外,堅信自己隻要再經曆一次颠簸便會墜落。難道不是這樣嗎?
這是《遮蔽的天空》中波特對姬特說的一段話。他們想改變現狀,卻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于是想借助旅行來緩和之間的隔閡。但他們忽視了時間,總以為一切會随時間的推移有所改善,總以為有些東西将會永恒。意外卻不期而遇,波特在旅途中改變了初衷。這也是作者對主人公命運有意的安排。
《遮蔽的天空》的作者是位美國傳奇作家、翻譯家,作曲家。他一生隻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卻被視為20世紀美國最具代表的作家,《時代周刊》稱他是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
遊客在外旅行幾周或幾個月後總是歸心似箭,但旅人沒有歸途,此地和彼地對他們而言并無差別,是以旅人的腳步總是很慢的。

故事中的波特.莫斯比和妻子姬特在物質上豐裕富足,但精神虛無。他們面對戰争浩劫帶來的滿目瘡痍,覺得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産生安全感。于是他們離開了歐洲村莊,開始了長途跋涉,希望在非洲寂靜空曠的沙漠和天空中摧毀自我認知,重新開始生活。
盡管波特渴望修複和姬特的關系,但又懼怕随之而來的情感負擔,而姬特并不打算付出任何努力去緩和兩人之間出現的緊張局面。對于彼此,今年和明年沒什麼不同,該來的早晚會來。
在家庭關系中,如果兩個人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在心裡盼望修複關系卻不付諸行動,漸漸地感情會愈來愈糟糕。
夢想總是充滿誘惑,現實卻讓人感到無奈。他們誰都不願竭盡全力去改善。姬特出軌,而後波特又在旅行中丢了護照,同時還感染了流行熱病。
面對責任,相愛的人會想盡辦法去承擔,改變現狀;而不愛的人遇到困難隻想逃離。姬特選擇了逃避,她習慣了安逸的生活,明白照顧生命垂危的波特是件麻煩的事情,她受夠了心靈深處的折磨,最終選擇了出走,抛棄了波特。
你從不花時間咀嚼生活中的細節,你總說改天再來,但其實誰都知道,每一天都是獨特的,它總是一去不複返,你不可能換個時間再回到這裡。
姬特在荒漠中投入到了一個阿拉伯商人貝爾卡.西姆的懷抱。她渴望着肉體的滿足,卻也是以喪失了自我。
“多快樂啊,”她想,“不必負責任——不必為即将發生的事情做決定!”姬特在絕對的臣服中,找到了“無需思考”的滿足,她想放任自流,那種狀态就像毒品一樣侵蝕着她的整個軀體。
+
日子會一天天的過去,而且一去不複返。姬特陶醉在自我滿足中,不願覺醒。她覺得“隻要和貝爾卡.西姆有任何一點相似之處的造物,都能像貝爾卡.西姆一樣令她愉悅。”她需要有人主宰,她不在意對方的身份,仿佛隻有在被主宰中她才能找到自己。她拒絕承擔意識和責任的重負。
人生更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心中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想過有一天它會消失殆盡。然後你将它視為理所當然,接着你突然發現它已快燒完了。這時,你也嘗到了苦澀的滋味。
從另一個角度,這本書突顯了人性的陰暗。面對應付的責任,你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逃避,但結果是不同的。一個怕承擔責任的人終會失去很多,當回首往昔,卻已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