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雲鹄(1819-1898),字翔雲,湖北省蕲春縣青石嶺鄉大樟樹村人,清·鹹豐、同治、光緒年間著名學者、經學家、文學家、書法家;為北宋·黃庭堅第17世孫,近代國學大師黃侃之父。清·鹹豐三年(1853年)進士出身,曆任四川雅州太守、四川鹽茶道、成都知府,官至清廷二品大員——四川按察使。一生為官清廉,執法嚴正,不畏強暴,提倡“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黃青天”之美譽。後因在按察使任上反冤獄,得罪了蜀地權貴,因而辭官攜全家返鄉。曆任湖北兩湖、江漢、經心三書院山長,為張之洞密友。晚年講學江漢書院。善書,近黃庭堅,工寫蘭竹,嘗寫竹石答北韓李石坡贈蘭。不僅政聲清廉,而且是文學家、書法家,在蜀、鄂兩地留下的墨迹,至今為人所稱道。亦善彈琴,有實其文齋詩鈔,一生著述繁多。著有《歸田詩鈔》、《學易淺說》、《清畫家詩史·益州書畫錄續編》等,編著有《粥譜》等。
黃 翼,湖南長沙人,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由知府升四川左參政。
黃炳焜,湖南長沙人,1911年任四川省雅安知府。
黃新初,男,漢族,1957年10月出生,湖北孝感人,大學理工博士。曆任共青團四川省成都市委書記、市青聯八屆委員會主席,共青團四川省委副書記、團四川省委書記、四川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會長、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書記兼阿壩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四川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共青團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四川省第十屆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
黃 忠(145年—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劉備五虎上将之一,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将領。黃忠原在荊州軍閥劉表麾下任職中郎将,與劉表從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及後曹操南侵荊州,仍擔故任,假行裨将軍,統屬于長沙太守韓玄手下。赤壁之戰後,劉備征荊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及零陵太守劉度投降。黃忠侯随韓玄投靠劉備,并随劉備軍隊入川。後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于葭萌關受任進攻成都,作戰時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益州定後,被封為讨虜将軍。219年,劉備北攻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對著名魏軍将領夏侯淵的精英部隊,仍帶領士卒奮勇殺敵,更斬殺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升為征西将軍。同年,劉備稱漢中王,改封黃忠為後将軍,賜關内侯,與張飛、馬超、關羽同位。黃忠次年病死。追谥剛侯。
黃光漢,1945年7月出生,祖籍湖北武昌,生于重慶長壽,解放軍少将 。1961年9月參加工作。1961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曆任幹事,參謀, 成都軍區軍訓部處長,師參謀長, 師長, 第13集團軍參謀長, 成都軍區副參謀長。2003年調任雲南省軍區司令員。
黃新廷,(1913--2006),湖北省洪湖縣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三軍第九師連長、營長,第四師十二團參謀長、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團長,三五八旅副旅長。解放戰争時期,任晉綏野戰軍三五八旅旅長,西北野戰軍一師師長,第一野戰軍第三軍軍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軍銜。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一九八五年在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黃家剛,筆名黃偉、易之,湖北蒲圻人,《四川文學》副編審,四川作協理事。
黃 侃,(1886-1935)原名喬馨,字梅君、季剛,号運甓、量守居士,四川鹽茶道、按察使黃雲鹄之子。原籍湖北蕲春,生于四川成都。少國小習用功,14歲即考中秀才,後考入湖北普通中學堂讀書。得其父生前好友湖廣總督張之洞資助下,官費留學日本,并參加了同盟會。1910年,湖北革命黨人函電催促黃侃回國,共舉大事。回國後他往來奔波于武昌和蕲春之間,到處宣傳民族大義和中國危亡的狀況,号召推翻專制。1911年春,黃侃到河南豫河中學任教,同時被布政使江叔瀚聘為幕僚。但不到半年時間,因他在課堂上宣傳革命,即被解職。後因在《大江報》上刊登《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一文,清政府大為驚懼,下令将關閉《大江報》并逮捕有關人員下獄。武昌首義成功後,在漢口軍政分府工作。漢口革命軍與清軍血戰十數日,終因力量懸殊不守。革命黨人紛紛赴外地求援,黃侃亦回蕲春,發動孝義會,以從鄂東北牽制清軍後方,解武漢之圍。辛亥革命後,革命果實或被竊奪,革命黨人或遭排擠打擊,黃侃見國事日非,不再過問政治,遷居上海,潛心學術。黃侃師事國學大師章太炎,擅長音韻訓诂,兼通文學,曆任北京大學、東南大學、武昌高等師範、金陵大學等校教授。章太炎以太平天國為例,谑封黃侃為“天王”。他一生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緻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願50歲後才著書。所治文字、聲韻、訓诂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诂學之研究。黃侃著作甚豐,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劄記》、《日知錄校記》、《黃侃論學雜著》等數十種。
黃永鎮,字一赢、白雲,号巴族人、布衣、湘人。祖籍湖南, 1944年生于四川省自貢市榮縣,1969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四川重慶機床廠子弟中學進階教師,著名畫家。對人物、山水、花鳥、書法都有相當造詣,是技術精湛而又全面的藝術家。作品具有頗深的文化内涵,畫面構圖簡練,作品融傳統水墨、彩墨技巧與現代觀念于一體,開創了一條中國畫中西合璧的新思路,把西方繪畫的造型與色彩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繪畫之中,作品氣韻生動、筆墨灑脫、格調高雅、靜大氣、意境深邃而清新,作品富有極強的生活情趣和回歸大自然的美。作品以書入畫、以形寫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作品具有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自成一家.被當代藝術評論家譽為,新文人畫的典範。1992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個人畫展。作品曾赴日本、法國、香港參加《中國現代著名畫家作品展》,《高原春暖》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并獲四川省優秀作品獎。《牧羊姑娘》由澳洲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入編《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百人作品集》、《全國繪畫實力派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300家》、《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等多部辭書。乃中國重慶巴渝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中華名人協會會員、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國畫院院務委員、重慶市名人書畫收藏俱樂部藝術總監、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美術學院校友會會長、廣東省汕頭市中華書畫研究會副會長。1999年建立私人美術館----黃永鎮美術館,重慶電視台、四川電視台分别為黃永鎮先生制播了個人藝術專題片,展示其藝術成就,受到普遍關注和高度贊譽。
黃潤秋,地理學家。長沙人,任四川省成都理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獎及“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突出貢獻博士學位獎等,另外還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數十項。
黃天寶,男,1943年1月生,湖北黃岡人,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化學系實體化學專業後,在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現任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四川省化學化工學會分析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和四川省色譜學會副理事長。1982年5年月至1984年5月在德國從事研究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黃天寶在色譜分離科學領域從事研究工作,重點研究新型分離分明質材料-新型色譜固定相和手性分子的色譜拆分方法學等。發表論文80餘篇,發明專利8項,專著2本。曾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
黃健民,男,出生于1940年1月,湖南懷化人。地理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會員,重慶市地理學會理事。于1958年畢業于四川師範學院。先後在黔江、涪陵從事中等、高等教育工作42年,現在重慶市涪陵教育學院工作,曾任過《中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概論》、《長江三峽地理》等門課的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理論基礎,為重慶市培養了大批地理專業教育人才。結合區域地理實際,他從烏江河源至可口進行了徒步考察;同時多次深入長江三峽地區進行考察。編著了《烏江》、《三峽庫區地理》、《長江三峽地理》等40多萬字的地理著作;撰寫了《小南海地震》、《開發烏江富國利民》、《世界最大的天坑和地縫》、《在國土整治中必須重視滑坡研究》、《長江治理》、《長江經濟帶》等論文。“九·五”國家重點圖書《少年地理學》一書的作者之一,大型地理百科志書《中華地學通志》一書的副總主編之一。崇尚“人貴在志”,“信必信,行必果”。在教學工作中深入淺出,方法多樣,注意把思想教育、知識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突出地方特色,教學成績顯著,1983年11月被評為“四川省先進科技工作者”。1997年9月被評為“十佳教師”。曾先後參加了貢嘎山冰川考察、川西北高原生态環境考察。還參加了三峽工程農村移民土地資源調查,農村移民安置規劃等工作,為三峽工程的順利進行,為重慶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黃德林,男,1953年出生,武漢市人,碩士研究所學生學曆,教授級進階工程師。曾參加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1994年-2001年負責丹江口、黃龍灘、陸水水庫的移民遺留問題的處理工作,并作為主要編寫人之一參與編寫了上述水庫1998-2000年移民遺留問題處理規劃。參與提出了“水庫移民綜合監理”概念,參與編寫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監理規定》、《長江三峽移民監理招投标管理辦法》等規範檔案,是《長江三峽庫區移民工程綜合監理大綱》及實施細則的主要起草者之一;1996-1997年負責了受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湖北省、重慶市人民政府委托的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涉及7縣的移民工程綜合監理試點及實施工作;1998-2003年負責了受委托的長江三峽二期工程涉及的17區縣移民工程綜合監理實施工作;主持編寫了《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前水庫移民遷建項目綜合監理報告》及《長江三峽工程二期移民工程建設綜合監理報告》;參加了2000年、2003年國務院三峽建委組織的三峽移民工程稽察工作;主編出版了《中國長江三峽庫區地圖集》、《投标與預算》等專著、譯著;發表《三峽水庫移民工程綜合監理問題探讨》、《規範三峽水庫移民工程建設管理的若幹建議》等論文多篇。任中國水利發電工程學會水庫經濟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移民工程驗收組成員、移民驗收專家工作組專家,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移民工程稽察組綜合組副組長。
黃 朗,男,漢族,1956年1月出生于湖北漢陽,教授,教育家。。1983年7月畢業于西南師範學院生物系,理學學士。畢業後至今分别在渝洲大學和重慶工商大學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和黨政管理工作。1995年11月至2002年3月擔任渝洲大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2002年4月至今擔任重慶工商大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長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和黨政管理工作。重慶市高校基建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高校後勤研究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紅十字會高校協會常務理事。
黃秀蓉,女,1960年生,湖北省荊門市人,中醫眼科專家。1982年畢業于泸州醫學院中醫系,配置設定到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工作。2000年任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2004年晉升為中醫眼科主任醫師,兼任四川省中醫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中醫眼科的臨床工作,對眼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重症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治療眼底病,尤其是眼底病中的出血性疾病如中央靜脈阻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并熟練地掌握了白内障及人工晶體植入等多種現代眼科手術。作為主研人員,參加了包括國家“九五”、“十五”攻關課題在内的7項科研課題,其中研制的國家三類新藥“丹紅化瘀口服液”,1997年獲國家醫藥管理局新藥研制三等獎;“優糖明顆粒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研究”,2001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還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成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成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她是中國傳統臨床醫學叢書《中醫眼科學》副主編,作為編委參加了《中西醫臨床眼科學》等五部眼科專著的編寫,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參加了多部教學教材及繼續教育教材的編寫。培養碩士研究所學生10名。
黃橙子,湖北人,四川師範大學影視學院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健美明星。獲2006年中華小姐環球總決賽冠軍,還奪得鳳凰網絡人氣三項單項獎,成為雙料冠軍。
作者黃奎簡介:
黃奎,字子玉,筆名牧風、蜀道仙翁,四川資陽人氏。曾當知青從事農耕,後為工薪階層。數百篇文學作品散見于省内外諸多報刊。創作辭賦60多篇,其中刻碑13通。作品屢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征文中獲獎,并入選十多種大型叢書。現任中華辭賦家聯合會常務理事(特邀主編、網站作家)、《中華辭賦》社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詩賦學會理事(簽約作家)、中國青年作家學會會員、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天府文學傳媒藝術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