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今天是11月8日,第22個記者節。一句“記者節快樂”,是自我的激勵,是世間的善意。
即便媒體人集體宣稱,“要把頭條留給自己”。可所有人都知道,就算在這樣一個日子,主角依舊是他者。所謂新聞,從來都是實然發生之事,不以人之意志為轉移。記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探求真相、叙述事實。新聞工作者,天然就應在新聞當事人的身側。而不該是新聞本身,不适合“主人公”的人設。
但的确,很多時候,我們風頭無兩;很多時候,我們又共此寒涼。每每見證那些波瀾壯闊的叙事,每每卷入那些菜米油鹽的日常。我們一度自诩冷靜、抽離,卻卻總是陷入各種場景、各種情緒,一種不可名狀的代入感。說到底,這仍是關于基礎價值觀的共鳴,是之于人間美好的共情。
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報道資訊;在一個喧嚣刺耳的時代,手持話筒。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人都是記者”的崛起,正在分攤記者的職能、消解記者的榮光。當所有人都是記者,那麼記者好像也便泯然衆人了——隻是需問一句,這真的可能嗎?記者,作為專業的新聞生産者,永遠稀缺。并且,越發不可稀缺。
記者群體一句喜用的flag是,“永遠在路上”。這是一個職業的信條,更是一個時代的解藥。在路上,而不是在鍵盤;去采訪,而不是去想象;去求證,而不是去杜撰……這之後,才不會有一驚一乍、才不會有捕風捉影,才不會失實失真,才不會失智反智,才不會有“開頭一張圖故事全靠編”的智商收割——這是現世記者最大的功能,也是最大的真誠。
當越來越多的行業似乎能夠替代記者,記者的不可替代性反倒凸顯。當記者的“低級職能”被剝離,其高階的價值,方才凸顯。記者不是資訊的搬運工,而是具有獨立精神、理性思辨和表達技巧的求真者。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的新聞機構生産專業的新聞。記者,影響着人類社會資訊的素質,關乎着經驗與實證兩種體系所建構起的可靠性。創造條件讓更多優秀的記者追逐夢想,他們的好作品裡,映見着全社會向好的希望。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