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雲雙11全天銷售收入超過1.9億元。
讓萬衆一心、大衆剁手的“雙11”硝煙已過,當多數人還沉浸在瘋狂買買買的愉悅中之時,網際網路巨頭們可能更多地在回味各自的花樣玩法,并思考此輪電商肉搏戰中的經驗或缺失。比如阿裡此次又創新高的1207億逆天資料可能馬雲早已習慣,阿裡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其它。這在“雙11”前夕已露出端倪,早前馬雲在探班“雙11”時,提了三點小要求,總結起來就是:”交易額不重要,大家圖個快樂;注意休息;當然,要做好技術的更新和準備。”
在大佬眼中,“雙11,實際上是未來新零售時代的技術準備和大考”。
1207億背後,一場雲中狂歡
就像阿裡ceo張勇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所言,“雙11”大家感受到的是1207億,這是在24小時内發生的一個購物的體驗,其實背後是大資料的支撐和阿裡雲計算的能力實作實時排程。
阿裡雲扮演了這場狂歡節的幕後功臣。被譽為阿裡雲核心的“飛天”作業系統不僅完成了今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當天每秒17.5萬筆交易峰值,每秒12萬筆支付峰值背後的極限挑戰。“飛天”所代表的雲計算新技術還未包括除電商外的支付、保險、借貸、出行,物流在内的整個阿裡生态雙11提供整體計算能力。也正是以,在16号的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世界網際網路組委會亮出重磅炸彈:揭曉2016年度全世界網際網路圈最有代表性的15項科技創新成果。阿裡雲飛天作業系統,與特斯拉自動駕駛,中科院量子通信技術,微軟hololensar眼鏡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科研理論、硬體産品榮耀入選世界網際網路代表性領先科技成果。
而與此同時,伴随着狂歡節的落幕,阿裡雲自身也交出了一份成績單:借機雙11展開針對企業級市場的大促,大量雲産品給出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力度,截至11月11日24時,阿裡雲雙11全天銷售收入超過1.9億元。這個數字據稱超過市場第二雲廠商半年營收。同時這相當于24小時賣空一座超大規模的資料中心,為數萬家企業節省超過11億元的it成本。蓄勢7年的阿裡雲一方面以技術驅動力反哺阿裡其它業務線,加速了阿裡整個生态系統的更新;另一方面則開始基于規模效益和技術更新帶來的領先優勢在整個市場釋放技術紅利。
而在“雙11”前一日,阿裡雲剛剛摘得了世界計算“奧運會”的亮相冠軍,以每tb計算成本僅需1.44美元的成績,打破aws在2014年保持的每tb計算成本4.51美元的紀錄。這意味着阿裡雲将世界頂級的計算能力,變成普惠科技的雲産品。阿裡雲總裁胡曉明曾介紹,99%的初創企業不在買硬體,其中80%在用雲計算。
7歲的阿裡雲看似一股新生力量,但已是在雲計算行業浸潤已久的老司機。這個曾經源于解決阿裡自身需要可擴充的磁盤空間和計算能力以滿足電商營運難題的資料服務,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後,顯然已經悟出了雲計算的本質——“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所有有了不斷的瘋狂降價之舉,根據阿裡2017财年q2财報,阿裡雲付費使用者數量同比增長一倍,達到65.1萬,推動營收增長130%至14.93億元。即便如此,阿裡雲現階段不看重盈利,對中國區産品大幅下降價格。過去一年中,阿裡雲進行17次産品價格下調。目的無非是——繼續擴大市場領先優勢,最終仍舊指向“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
搶跑bat陣營,國際3a格局初現
在國内bat陣營中,從對外提供雲計算服務的時間來看,阿裡雲2009年,騰訊雲2013年,百度開放雲2015年。相比較另兩位巨頭,阿裡雲算起了一個大早。三巨頭同時圍繞自己的核心産品功能打出差異化競争政策,阿裡對雲計算的認知與亞馬遜相似,源于自己電商業務的需求,後續發展為雲計算、大資料與人工智能齊頭并進;騰訊的雲業務則是從它最擅長的遊戲和社交切入,逐漸滲透到電商、o2o、網際網路金融等領域;百度強調“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三位一體的結合。
雲計算市場包含了更多技術能力,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前後腳入局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今後業務的成熟程度。畢竟公有雲iaas是一種“重資産”的服務模式,較大的基礎設施投入和長期營運技術必不可少,而倘若前期的投入越多,後期所能産生的規模效應将越大,是以,一旦建立起優勢,産生的馬太效應将會對其他後知後覺者産生殺傷力。
不過阿裡雲并不囿于僅陷入bat陣營的鏖戰中,德意志銀行釋出的資料顯示,阿裡雲計算規模已是國内市場第二騰訊雲的十倍,其雙11當天 1.9億的收入超過騰訊雲半年的營收,阿裡雲要為自己尋覓更強大的競争對手。早在2013年便開始布局海外市場,為政務、電商、物流等領域提供雲服務解決方案。如今,阿裡雲在香港、新加坡、美國西部和美國東部設立有資料中心。今年雲栖大會上阿裡雲方面還透露了其歐洲、澳洲、中東和日本資料中心将于今年第四季度開放的消息,建構全球覆寫的雲計算基礎設施覆寫,中國企業能用統一的雲計算平台支援全球業務。
根據德意志銀行四月釋出的研究報告,阿裡雲2015年第四季度的營收約1.28億美元,年度淨收入預估高于google cloud platform,達到全球第二名微軟azure體量的1/3。也就是說,全球前三的玩家分别為aws、azure、alibaba cloud,國際雲計算行業巨頭格局已經愈發明顯,構成3a之争。
“飛天”的阿裡雲:電商、支付之外第三增長極
回看阿裡雲這些年的布局,從底層到上遊,阿裡雲都已撒下了網。盡管阿裡在iaas市場有着絕對優勢,但阿裡雲還是于今年釋出了專有雲apsara stack、混合雲、物聯網等解決方案,阿裡雲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作業系統飛天(apsara),革命性突破在于強大、通用、普惠三者兼備的計算能力整合,在支援saas層面與docker、hadoop等建立合作。
另外,阿裡雲雲市場上還提供了包括用友、宏碁資訊等近千家海内外知名軟體商的逾3000款軟體。而不斷的在世界版圖”插小旗之舉“則讓出海的中國企業或發展國内市場的外企實作傻瓜化的操作。海外資料中心和國内的無縫對接,一個賬号就能管理在海外和中國的雲上應用,實作統一的部署營運。
從底層到上遊,從國内到海外,阿裡雲都已撒下了網,如今一切到了收網收獲之時。
資料也許最有“發言權”——2016财年(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阿裡雲營收達30.19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38%。在該财年的四個季度中,阿裡雲一直保持三位數的收入增幅,增幅數字從106%一路增至175%,逐漸成為阿裡電商、支付之外的“第三級火箭”。就像馬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透露的阿裡十年大計——近幾年是電商,2017到2019年是金融,2019到2021年是阿裡雲。
接下來及未來很長時間裡,阿裡雲面臨的是如何在激烈的3a大戰中拿出自己的制勝武器,當然戰争的背後,并不是業務增長點,利潤的翻番,抑或不斷攀升的财務報表等。而是如何以資料和計算建構的新的商業基礎設施,如何在資料互聯之後以生态協同效應來吸引客戶。不止阿裡雲,這對于當下大巨頭割據、小公司混戰的雲計算市場來講,皆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