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讓“信用”成為抵押物

沒有信用記錄,沒有資産證明,也沒有太多抵押物,貧困農民想通過創業、産業脫貧,一兩萬元的啟動資金從哪來?“網際網路+”時代,能不能利用大資料、雲平台讓更多農戶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務?記者日前來到湖南省平江縣,探訪這裡的“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模式。

沒抵押也能貸款,網際網路金融産品進了貧困村

平江縣三市鎮宦田村貧困戶艾煌兮沒想到,在山旮旯裡受了半輩子窮,竟然也趕了回時髦——不用抵押物,僅憑信用和同村村民的擔保,就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貸了3萬元;每月還款方式也挺時髦,在手機上操作一下就還了錢。

準确地講,這筆錢是由網際網路企業螞蟻金服和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中和農信聯手發放的。信貸員何金剛說,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第一次走進艾煌兮家裡時,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土磚壘成的房子是上世紀80年代蓋的,全家最值錢的電器是一台19寸的老式電視機。去年,艾煌兮和80多歲的老母親相繼生了場大病,讓這個家庭因病返貧,日子過得艱難。

“但艾大哥一家在村裡的名聲特别好,他年輕時當過兵,一家人以前跟鄰居、朋友借錢,還錢從來不用催。”何金剛把村裡的情況摸熟後,幫助艾煌兮辦理了貸款手續。

這3萬元起了大作用。艾煌兮告訴記者:“我花了1.7萬元買了輛三輪小貨車跑運輸,每天能掙個兩三百元,媳婦在鎮上的一家熟食廠上班,月收入也有兩三千,還掉貸款還有富餘,今後有條件我還想換輛好一點的車。”

平江縣是革命老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還有136個村沒有脫貧,占全縣總村數的31%。與貧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裡的青山綠水好風光,山鄉多種資源都有待挖掘。平江縣常務副縣長李鎮江告訴記者,為加快金融扶貧程序, 2014年中和農信在平江縣設立分支機構後,2015年又聯手螞蟻金服,探索将雙方線上、線下的優勢融合,用“網際網路+精準扶貧”的方式幫助農民脫貧。“網際網路金融産品下沉到貧困戶,能解決貧困人口創業就業、脫貧缺項目、少資金的難題,我們希望能探索出一條金融扶貧工作站與淘寶電商服務站共建共用、小額扶貧貸款與螞蟻金服金融互補互助的合作機制,實作金融資金的精準配置。”李鎮江說。

有了初始資金,很多農戶選擇了小規模創業。“以前就是自己手工做些豆腐乳、臘八豆之類的拿去集市上賣,哪想到還能開得起工廠。”說起一年來的變化,城關鎮城新村的鐘聲、鐘陽姐妹倆笑聲爽朗。姐妹倆兩次分别申請了5萬元貸款,辦起了食品工廠,賣的平江特産遠近聞名。生意做得好,她們還雇用了十幾位全職女工,帶動了村裡的婦女就業。

據統計,截至目前,平江縣共有1057戶農戶獲得小額信貸4285萬元,逾期率為零。

未來可用大資料給貸款貧困戶“畫像”,打通上下遊産業鍊

線上、線下如何融合,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介紹,公司隸屬于中國扶貧基金會,20年來專注農村公益性小額信貸,已在18個省的1700多個鄉鎮駐紮了信貸員,平均一個信貸員對接一個鄉鎮。每天,他們的工作就是進村入戶,尋訪那些需要小額貸款的村民并為其提供幫助。螞蟻金服作為支付寶的母公司,過去5年多來,已認證網際網路給小微企業貸款7000多億元,其中涉農貸款超過1/3。

“我們兩家機構服務小微的理念一緻,在信貸模式上正好互補,在管道、風控、資金、大資料等多方面都有合作空間。”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袁雷鳴說,螞蟻金服過去幾年服務的小微使用者,主要是在縣鄉做小本生意、開淘寶店的客戶。這個群體由于生意規模小,拿不出像樣的抵押物,很難從大銀行獲得貸款。但他們因為做小微電商,在網際網路上留下了很多足迹,這些足迹沉澱下來變成資料,就成為可以“使用”的信用。

“盡管目前大多數貧困戶還沒有信貸記錄,很難用大資料來識别,但我們和中和農信合作後,就可以把他們的貸款使用者納入大資料平台。未來,等這些使用者再需要貸款時,隻要短短幾秒,背景大資料系統就會基于使用者畫像和征信體系來進行判斷并發放貸款,降低了貸款機構的營運成本,也為使用者帶來了真正的便利。這樣一來,貧困縣的貸款也與城鎮金融服務一樣具有了資料和信用積累,貸款和金融服務走向了數字化、個性化。”袁雷鳴表示。

除此之外,螞蟻金服對中和農信評估、篩選的貧困農戶,除了發放貸款,還将發揮電商優勢,吸引更多資源向農村傾斜。“我們已經在探索打造這樣一個農村金融生态産業鍊,上遊提供貸款,下遊聯合采購商收購農産品,依托天貓線上直銷,回款償還貸款,農戶隻需要安心生産就可以。”螞蟻金服集團農村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陳嘉轶說。

李鎮江自豪地說:“平江縣特色農産品的淘寶館6月18日剛上線,當天交易額就達1932萬元,創造了全國農村淘寶縣的多項紀錄。”

“信用”可積累,農村金融還需下大力氣補短闆

貸款給農戶們的改變,除了生活變好了,觀念上的沖擊更大。

“人窮志短,借錢真難。以前沒想過從銀行借錢,更别說從網上借了,總擔心那錢還不上咋辦?現在這樣挺好,每個月按時還款,不怕人催,心裡有數。以後我還想擴大養殖規模,聽信貸員說,像我們這樣信用記錄好的,還能借到更多錢。”站在汨羅江旁,看着貸款買來的鴨子在江裡撲騰,貧困戶李劍庭對未來充滿希冀。

“農戶們非常守信,每個月到了要還貸的時候,他們一定按時打款。”何金剛告訴記者,40多歲的艾大哥,平時都習慣用一個小本子記錄每天的收入支出,每個月到了還款日,總是提前把錢準備好,按時還款。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馬九傑表示,線上與線下機構的合作,本身就是風險防控的重要一環。網際網路公司的優勢在于技術和大資料的收集、運用;中和農信這樣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依托本土化的信貸員,對農村和貧困農戶的情況比較了解,能夠精準篩選出可以提供貸款的貧困戶。

由于平江的成功試點,螞蟻金服和中和農信計劃在3年内,将“網際網路+精準扶貧”的模式推廣到全國3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馬九傑認為,目前推進普惠金融,農村仍是短闆,無論是金融機構的數量、種類還是服務功能,都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産品和服務的供給,亟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專家表示,從平江的試點經驗,可以看出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加速了農村金融補短闆的程序。基于網際網路的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降低了資訊整合成本,打破了傳統金融模式的時間、空間與成本限制,能夠有效兼顧普惠性與可持續性。另一方面,依靠網際網路技術記錄真實貿易、真實物流、真實結算等,為“三農”提供了新的征信方式,有利于農村金融産品創新,滿足農村多樣化信貸需求。

應當看到,網際網路金融在農村仍處于起步階段,要大範圍推廣還有賴于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民金融理念的提升以及嚴格、有效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機制。這些,都是農村網際網路金融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攔路虎”,是必須破解的難題。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