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旅結合 民富村美——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的脫貧之路

【偉大壯舉·扶貧印記】

農旅結合 民富村美

——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的脫貧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光明日報通訊員 林學健

今年暑假,到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寒村避暑的遊客依舊像往年一樣絡繹不絕。經營農家樂的村民王國敏天天忙得直不起腰來,他說:“新冠肺炎疫情後,到我們這裡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黎苗風情的遊客越來越多了。”

什寒村坐落在黎母山和鹦哥嶺之間的高山盆地中,海拔800米左右,是海南省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譽,居住着黎族苗族同胞522人。這裡山清水秀,風景旖旎,民族風情濃郁,可是由于地處高山盆地,受高海拔低熱氣候、交通閉塞等因素制約,經濟作物難以種植,養殖業的發展也不理想。2009年之前,什寒村的年個人所得一直徘徊在900元左右。

為改變什寒村的貧困面貌,2009年,瓊中縣委縣政府根據當地特色,把什寒村打造成瓊中“奔格内”(黎族語“來這裡”)鄉村旅遊的扶貧示範點,推動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在建設過程中,縣裡堅持以居民零動遷、生态零破壞、環境零污染為宗旨,以村民不失業、不失地、不失居為基礎,不搞大拆大建,使什寒村以其原生态的自然環境、優美的田園風光吸引八方來客。

王國敏是村裡最早開辦農家樂的經營戶之一。較早前,他也算是什寒村的準貧困戶之一,但是,短短幾年時間,随着什寒村的名氣越來越大,遊客紛至沓來,他依靠鄉村旅遊勤勞緻富,現在已是一個标準的什寒村緻富帶頭人。

他說,當時開辦農家樂起步比較低,檔次也低,但憑着什寒村的青山綠水,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村民淳樸的待客之道,道地的農家菜,吸引了遠近而來的遊客。“随着到什寒村遊玩的人越來越多,每家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村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買了新電視、音箱、電腦等。”王國敏介紹。

現在村裡很多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不僅使自家人有了事做,解決了勞動就業問題,而且讓附近農戶的黑豬肉、土雞、野菜、鐵皮石斛、靈芝等農産品、土特産品也有了就近的銷售管道。

目前,什寒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2019年,什寒村發展農家樂18家,特産店20家,旅遊接待12.9萬人次,實作旅遊收入1024萬元。什寒村個人所得由2009年不足1000元增至現今的15000元,有效帶動了群衆脫貧緻富。什寒村從昔日的貧困小村莊蛻變為“最美中國鄉村”,成為瓊中生态旅遊成功脫貧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