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說吃貨文人的那些趣事

天氣已經開始逐漸變冷,晝夜溫差開始增大,這個時節,人們大多食欲不錯。古人也是如此,如果穿越到古代,會看到哪些吃貨文人與這個季節美食“不得不說”的故事?

“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在建康府(今南京市)寫下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提到了一個典故——張翰為吃家鄉的鲈魚辭官歸故裡。

張翰,字季鷹,是西晉時人,祖居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在孫吳亡國後随顧榮一起入洛陽為官。後又因西風起,思念家鄉的鲈魚、莼菜鮮美而辭官歸家。《晉書·張翰傳》裡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張翰本在洛陽為官,在秋季因想起家鄉的雉尾莼和四鰓鲈的美味,就棄官回鄉。“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鲈魚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他的這首《秋風歌》更是赤裸裸表達了對美食的熱愛,正是因為他的“宣傳”,四鰓鲈和莼菜被更多文人雅客熟知。為什麼叫“四鰓鲈”?原來,他的家鄉特産松江鲈鰓膜上有兩橙色斜紋,酷似2片鰓葉,故有“四鰓鲈”之稱,四鰓鲈以松江秀野橋之鲈魚最為有名。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為此還寫了《張翰思鲈帖》,成為其行書代表作。

到了隋炀帝時期,四鰓鲈成了貢品。《南郡記》中記載,隋炀帝下江南時,吳人獻松江四鰓鲈,隋炀帝品嘗後贊道:“金荠玉脍,東南佳味也。”

“古代文人墨客對鲈魚的推崇在宋代達到一個高峰。”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作詩:“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魚霜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苎,垂虹秋色滿東南。”

北宋龍圖閣直學士陳堯佐也曾秋日乘舟遊吳江,留下詩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鲈魚鄉”。宋熙甯年間吳江知縣林肇是以在縣城東門外江邊修建文化工程,築了個“鲈鄉亭”作為名勝。亭旁立石碑刻春秋時的範蠡、晉代張翰、唐代陸龜蒙三位吳江名人的畫像,蘇轼在此還寫過《戲書吳江三賢畫像》的詩,後來有好事者還給三位名人塑像,稱呼此亭為“三高亭”。

到南宋時,都城臨安(今杭州)的館子裡賣起了鲈魚脍、汆鲈魚清羹這樣的菜品,讓文人不用去太湖就能體會鲈魚的美味。

吃鴨子 鄭闆橋 “成就”“鴨糊塗”

“沒有一隻鴨子能活着走出南京城”,一句玩笑話可以看出鴨子對于南京人的意義。

秋天,正是吃鴨子的好時節。據《玄武湖志》轉引梁·吳均《齊春秋》的說法,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代軍隊曾與北朝齊國軍隊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帶對峙交鋒,梁軍“人人裹飯,媲以鴨肉”“炊米煮鴨”,使得士氣大振,終能以寡擊衆,大勝而歸。

清人甘熙在《白下瑣言》中寫過這樣一件事:粵東馮晉漁刺史蓁,僑居明瓦廊,性嗜鴨,凡赴友宴飲,必先問有鴨幾何品嘗,謂“金陵所産鴨甲于海内,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闆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予是以僑寓是邦者,正為此耳。”秋季,南京人桌上除了必備的鹽水鴨、老鴨筍尖煲,别忘了還有一道“鴨糊塗”。

這道被袁枚列在《随園食單》裡的“鴨糊塗”,與鄭闆橋大有關系。

袁枚不僅是清代著名文人,而且也是位愛吃、懂吃的老饕,他雖比鄭闆橋小24歲,但在兩人會晤前就彼此傾慕,建立了深厚的文字之交。鄭闆橋對袁枚的才華十分贊賞,有《贈袁枚》詩曰:“室藏美婦鄧誇豔,君有奇才我不貪。”《清史稿·鄭燮傳》中記載,鄭闆橋聽人誤傳袁枚死了,“頓首誠哭不已”。袁枚也回贈過《投闆橋明府》記述兩人的情誼:“鄭虔三絕聞名久,相見邢江意倍歡。迂晚共憐雙鬓短,才難不覺九州寬。紅橋酒影風燈亂,山左官聲竹馬寒。底事誤傳坡老死,費君老淚竟虛彈。”

袁枚在寫《随園食單》時,鄭闆橋已謝世。袁枚用如下方法烹饪制出一道菜:“用肥鴨白煮八分熟,冷定去骨,拆成天然不方不圓之塊,下原湯内煨,加鹽3錢,酒半斤,捶碎山藥,同下鍋作纖。臨煨爛時再加姜末、香草、蔥花。”這樣烹制出來的鴨,味道甚佳。但這款菜似羹非羹,何以命名?袁枚想起了鄭闆橋“難得糊塗”的名句,而“糊塗”,正巧又是民間對鍋中所煮之物混成一片的統稱,遂命其菜曰“鴨糊塗”。

吃螃蟹 蘇東坡 寫了20多首詩

“不識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文人中的著名吃貨蘇東坡,對秋天的螃蟹有着無比的熱愛。

這個季節的蟹,殼薄肉嫩,潔白鮮滑,入口鮮香,還帶點甘甜的滋味,那是任何其他美食都無法比拟的美味。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言:“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自東漢《洞冥記》記載已來,中國人吃螃蟹至今已有近2000年曆史,到宋代掀起吃蟹高潮。宋代大文豪們也留下了許多和螃蟹有關的詩篇。“從歐陽修、梅堯臣、蘇轼所作的螃蟹詩數量來看,歐陽修作有四首,梅堯臣、蘇轼各作有二十三首。而這其中叙寫食蟹體驗的,蘇轼有十二首,梅堯臣有八首,歐陽修有四首。”“堅叔”說,而且從他們的螃蟹詩中,可以看出各人不同的風格。

“老蟹飽經霜,紫螯青石殼。肥大窟深淵,曷虞遭食沫。”這是梅堯臣《釣蟹》中對活蟹的描繪,準确地抓住了蟹的特征。若說梅詩勝在食之“味”,那蘇詩則勝在食之“趣”。元豐二年四月,蘇轼調任為湖州知州,他的好友丁公默此時正在不遠的處州做官。蘇東坡寫詩贈友令丁公默十分高興,給他送來了蝤蛑作為回禮。蝤蛑便是我們今天俗稱的梭子蟹。蘇東坡以詩換得鮮蟹,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乘興寫下《丁公默送蝤蛑》:“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其時令尚在初秋,天氣微寒。蟹黃剛生半殼,不是深秋膏腴時,但散發着香氣的蟹膏雖未大滿,仍是佳肴。燒熟的螃蟹呈赤紅色有着紅瑪瑙一般的光澤。蟹膏澄黃,肉嫩如雪令蘇轼酒興食欲驟增,連呼“加餐”。而且,在吃蟹的過程中,蘇東坡總會有感而發。他在《飲酒四首》中說:“左手持蟹螯,舉觞矚雲漢。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在蘇東坡看來,吃一隻秋天的螃蟹,就如同治愈心靈傷痛的良藥,可以祛除心中的煩悶和寂寥。

(據《金陵晚報》)

【來源:金陵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