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計算技術發展早期,大家隻需要為自己的開發或應用環境選擇一家服務供應商即可——而無需過多擔心其如何與其它系統相對接。然而随着雲資源數量的不斷增長,簡化管理流程并整合不同環境則成了一項基本要務。事實上,目前多數大型企業都在使用多種不同雲方案,并希望這些力量能夠集中起來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
舉例來說,企業可以利用aws從大量實時資料收集裝置(例如物聯網)處擷取并存儲資料,而這些資訊随後被發送至面向業務及客戶的私有雲或公有雲應用當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同時面對三種雲環境,兩組資料集并需要一套通用方案對其進行管理。
如果大家也面對着類似的挑戰,那麼以下五項名額應該能夠幫助大家利用合作夥伴的力量,有效簡化對多雲環境的管理。
diy還是選擇合作夥伴(管理)。作為選擇合作夥伴的第一步,我們首先應當判斷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合作夥伴。畢竟雲管理工作不是火箭科學,很多企業完全能夠憑借從自有資料中心内積累的經驗加以應對。不過在多雲環境中,不同雲方案往往提供多種差異化服務及管理工具,這往往會帶來陡峭的學習曲線。如果大家不打算在這方面耗費太多心力,則可以選擇一家合作夥伴幫自己打理這些難題。總之,最好是選擇一家能夠以24/7全天候方式擔負起相關工作的合作方。
我們無法管理自己看不到的任務。對系統進行故障排查往往非常困難——即使是在全部元件及工具皆存在于内部環境時都是如此,面對遠端雲環境時難度将更上一層樓。我們需要了解用于擷取環境内資訊的各類工具,并将其納入日常工作體系。但這樣的過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并帶來沉重的日常負擔,特别是在需要考慮多種雲環境的具體特性的情況下。是以,請直接選擇能夠跨越多種雲環境對應用及資料庫層面進行審視的工具,并借此更為高效地打理這一全新業務基礎。
安全政策并非安全解決方案。安全保障工作從來不可能“一步到位“。無論大家采取怎樣的安全保障舉措,都無法徹底解決一切潛在風險。如今的安全要求不但需要檢測問題,更需要有效控制負面後果。跨越多種雲環境建構安全解決方案不僅難度很高、不易監控,而且會在資訊共享過程中帶來更多安全漏洞。是以如果大家無力或者無意建立這樣的綜合性安全方案,請把這份工作交給合作夥伴負責。
重視停機可能性。雲服務能夠帶來成本低廉且易于實作的災難恢複機制,但其雖然便宜但卻并非免費,是以大家需要了解哪些元件需要優先恢複。多雲環境下的挑戰在于,我們需要考慮多種環境因素以實作資料及應用的重新上線。除了協調恢複流程,我們還需要對其進行優先級排序以将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總而言之,多雲環境下的災難恢複工作在難度上要遠高于傳統機制,是以在必要時請考慮啟用合作夥伴。
成本控制。雲計費機制往往較為複雜,需要由一位專門的從業人員負責彙總。考慮到其按需計費模式,大家往往并不太關注資源的具體使用率。事實上,其使用過程非常美好,但月底結賬時卻往往令人頭痛。在多雲環境下,由于不同服務有着自己的計費模式,是以其計算工作将變得更加複雜。除了利用常見工具設定每月支出上限、項目預算額度以及前期服務購買數量等,大家還應當要求合作方派出熟悉表格彙總及雲計費模式的專家幫助自己稽核每月報告内容。
對于大多數企業客戶而言,多雲環境與混合雲方案的存在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現實。雖然我們必須接受,但關注以上五個方面将幫助大家更為積極有效地選擇合作夥伴并實施雲戰略,進而顯著簡化由雲服務帶來的新型管理流程。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