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不僅是連江西郊名勝風景區,有“玉山聽泉”“寶華晴岚”“鯉魚朝天”和飛來石、天柱峰、品石岩等奇岩怪石,以及千年古刹、亭台樓閣、王侯将相摩崖題刻等,更是著名的紅色聖地。
1930年10月29日(農曆九月初八),中共福州市委(行委)派組織部部長陳宗遠到連江,在城西關公亭主持召開連江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楊而菖、陳祥榕、鄭厚清、鄭厚康、黃應龍、黃茂雄、楊蕙、梁仁欽等8位共産黨員在亭中聚集,成立中共連江縣行動委員會(縣行委),11月改建中共連江縣委,首任縣委書記楊而菖。從此,連江人民在黨的上司下,展開轟轟烈烈土地革命,曆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關公亭中立着一塊青石紅字碑文,記載連江黨組織成長的曆史。
連江縣革命烈士陵園屹立在關公亭毗鄰的玉泉山上,氣勢磅礴。入園大道口,一座仿古三門大牌坊,六根石坊柱,鑲嵌青石闆材,華麗尊嚴。柱頂雕龍畫鳳,古樸大方。坊聯“熱血灑三江開國豐功垂青史,豪情激四海興邦偉業慰英靈”,表達出全縣人民對革命烈士無限敬仰與緬懷。
連江紅色文化長廊石雕沿山麓陳列,“壯大工農武裝建立紅色政權”“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途經連江”“秋收減租鬥争與透堡農民暴動”“合山升起紅旗”“軍民同心抗日救亡”等立體畫面,濃縮連江紅色革命曆程的幾個重要節點,引導人們回憶曆久彌新的奮鬥艱辛與燦爛輝煌史實。
沿着百餘級石階拾級而上,到達第二層平台上,東面建有楊而菖烈士紀念園。西面對稱建築為陳可珠烈士紀念園。園内聳立楊而菖、陳可珠烈士光輝塑像,緊扣烽火歲月的紅色題材,結合圖文并茂的展闆、立體造型等進行展陳布局,展示革命英雄立場堅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陵園三層,連江革命烈士紀念碑屹立在玉泉山虎頭嶺南向陽坡頂。擎天玉柱般的方形花崗石碑體高28米,坐西朝東,昂然向上,氣勢軒昂。碑身正面,鑲嵌着老一輩革命家楊成武将軍題寫的“連江革命烈士紀念碑”9個大字;碑身背面,是曾在連江指揮土地革命的開國上将葉飛的題詞“為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面對烈士紀念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碑座四面,分别镌刻有碧血黃花“連江十烈士”廣州起義壯舉、楊而菖烈士上司透堡暴動、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8·16”連江縣解放日等4幅紅石浮雕,濃縮連江人民在不同時期革命鬥争光輝事迹與史實。紀念碑頂端,塑兩隻巨手,擎着一顆不鏽鋼紅心,寓萬衆一心之意。
登攀上高階的烈士陵園頂層,連江革命曆史紀念堂、玉泉山烈士陵園、連江縣抗戰英烈紀念室,如一個個文牍浩瀚的曆史文庫引人入勝。進出之間,“一生碧血彰青史,千古丹心鑄國魂”的革命英烈的形象,深刻于腦際,燙熱腔血。每逢清明節,鄉親們都會來到這裡,用最淳樸的方式祭奠親人,寄托哀思。“發揚革命傳統,争取更大光榮”已融入血脈,化為踐行。
玉泉山離縣城最近,且俯仰城關。1949年8月16日,經過炮火硝煙,浴血奮戰,連江陸上全境解放。玉泉山,見證解放大軍的戰旗插上縣城樓,目睹反動政權土崩瓦解。據史料記載,連江這塊紅色熱土上湧現過854位英烈,像楊而菖、陳祥榕、陳茂昌、林孝吉、梁應欽、陳可珠等革命志士在漫長的歲月裡,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和人民幸福,毅然地走向血與火的戰場,與黑暗社會、與反動勢力展開了殊死的鬥争與拼殺。他們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戰歌。
玉泉山,還清楚地記得:鄧子恢、陶鑄、尋淮洲、粟裕、葉飛、曾志等革命老前輩,在連江大地上留下足迹,他們指導革命鬥争的雄才大略和智慧,至今百姓還津津樂道,永志難忘。他們的崇高形象,永遠銘刻在連江人民的心中。(阮道明)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