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cio們面臨如何運作it的選擇:企業自建資料中心、托管設施或公共雲,現在又冒出了新的選項——邊緣資料中心。
邊緣資料中心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由服務或托管商提供小型設施,用于服務另外一個辦公區,另外一種被定義為子產品化站點,然後安置在企業自己擁有的主要網絡邊界。
equinix、virtus和interxion善于利用他們大型托管設施提供第一類型的服務。他們的目标是為大型使用者,大部分是服務提供商,提供由第三方擁有與管理的完整資料中心能力。
這種方案的用例,可能是某個全球性媒體公司,需要在全球範圍的托管資料中心架設it平台,為世界各地提供最佳的容量、性能與應變能力。
這種方式運作良好,當時在非服務針對的重要市場區域,想要獲得高速網絡通路的性能十分有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不在這個區域内建立一個更小型的資料中心,然後通過專門的互聯方案連接配接主要資料中心,然後同時雙賣帶寬與内容?這樣既可以有效提供服務,又可以擴充願意為此付費的使用者群。
這種模式同樣适合于小型托管服務提供商,隻要他們能夠在本地提供這些服務,并根據需求與大廠商合作。就像edgeconnex和365 data centers,兩者皆是适合本用例的方案。
akamai、cloudflare、limelight、或cdnetworks的内容分發網絡(cdn),舉例來說,可以利用這些邊界優勢,降載主資料中心回流資料量并為相關城市提供更好的性能。
以cloudflare為例,大部分業務量運作在大型服務商,同時也采用了edgeconnex來支援更小規模的美國城市,彌補equinix之類公司未能覆寫的範圍。
即使在國内,邊緣資料中心也能讓供應商隻需花些小精力來完善業務,而不用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費用,這要看的話,更符合成本效益。
子產品化資料中心用例
許多組織都營運跨多區域的業務中心,每個區域都可能需要通路核心公司資料與系統。曆史上看,通過将所系統部署到單獨資料中心,并開放給所有人通路的方式解決,或者将多個不同系統部署到各個區域。這樣做可能會導緻不同的資料孤島,而且很難調和。
這種情況下,基于子產品化系統的邊緣資料中心可以納入選項。一個精心設計的半容器或全容器資料中心可以組織在貨車後箱裡供組織使用。
主機托管提供商io就是完全貫徹資料中心即服務(dcaas)這一邏輯概念的公司範例。
io自己的主資料中心是由高度工程子產品化的系統建構。是以,大型資料中心可以由許多更小規模的子產品建構,而且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未來進一步擴大,子產品可以很容易的在更大型的設施中重新利用。
事實上,io可以為直接為使用者提供單一子產品作為邊緣資料中心,同時還提供組織到托管提供商的連接配接與内容加速這類使用者可能需要的功能。
這種貼近需求的邊緣伺服器可能是個小衆需求,但如果涉及到資源爆發式的工作負載需求情況,會有公司考慮采納這種有效的方式。
邊緣計算的需求
邊緣資料中心并不适合所有人,但是,他們确實為這些服務較薄弱的市鎮、城市、地區和國家提供了非常優秀的解決方案,提供滿足當今使用者通路所期望的企業應用程式與内容。
是以,企業不應該忽視較小的資料中心提供商。看看他們在與大型托管商和公有雲之間是否有可靠的互聯方式,并確定他們能提供符合預算的價格。大多情況下,不會考慮将他們作為主要托管站點,但可能是需要利用他們做一些範圍覆寫擴充。
但在簽約之前,cio需要確定供應商的規劃能夠滿足自己未來的發展需求,擴充新區域的能力要能與企業自身增長的步調比對。同樣還值得檢查他們的服務級别水準是否足夠支援業務。
不要低估人為要素,因為很有必要了解當出現故障時,當地人員是否能與企業合作找出根本問題,而不是浪費時間互相指責。
雖然組織形式上的網絡邊界正在快速消失,但邊緣資料中心服務可以讓每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感覺像在和總部辦公室一樣,使用相同的系統,獲得相同的性能與功能。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