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設智慧城市不可照搬外地模式

目前,全國數百個城市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但到底如何建設智慧城市?有沒有可能短期超越?能不能照搬成功經驗?很多地方的思路并不清晰。在11月11日至13日召開的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上,沈陽、甯波、徐州、本溪等地介紹了各自建設智慧城市的做法,引起了與會人員的熱議。

甯波和本溪,雖然兩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起步時間不同,經濟實力有差距,城市基礎不同,但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發展智慧城市形成了自身特色,為我省各地建設智慧城市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

甯波各類資料統一進“城市中樞”

早在2010年,浙江省甯波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概念。6年來,智慧城市已成為甯波的城市名片。

據甯波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甯波智慧城市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顧德道介紹,甯波建設了智慧城市營運中心,citygo是甯波城市“中樞”。政務基礎資料庫(人口庫、法人庫、證照庫、地理空間庫)、行業資料庫(公用事業、營運商資料、商業資料)以及由城市公共設施物聯網平台、統一視訊資源中心采集的事件資料,全部進入citygo集中計算處理,然後在交通、城管、健康、經濟等領域實作應用。強大的整合能力解決了資料條塊分割問題,智能終端功能更加強大。

“甯波通”手機用戶端累計下載下傳量達到228萬次,集合了實時公交、航空動态、火車餘票、公共自行車等20多項應用,極大地友善了市民出行,緩解了交通擁堵現象。以智慧健康為例,目前,甯波市70家醫療機構的近5000名專家實作了預約挂号服務,2015年全市預約挂号平台預約挂号總量為498萬人次,群衆挂号排隊、診間結算的等待時間縮短2/3以上。

顧德道說,建設智慧城市需要非常開放的心态,它綜合性很強,任何單一部門是不可能幹成的。甯波市曾将智慧城市作為市委全會的唯一議題,統一了各級黨政機關的思想,連續5年舉辦了“智博會”,引進了一批智慧城市相關産業,提高了群衆對智慧城市的認知度。

本溪市将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作為重點

相比甯波,我省本溪市的特點在于“接地氣”,将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作為重點,下大力氣服務群衆、便利生活,在市民卡發放、智慧社群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去年,在全國80個資訊惠民國家試點城市評比中,本溪綜合評價名列全國第二。本溪市制定的智慧城市建設标準,已成為遼甯省智慧城市的地方标準,并逐漸在省内推廣。

當很多城市居民出門辦事還需要帶一沓卡片時,本溪已經發行了全國唯一一個集居民健康、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小額支付、金融支付、公交乘車等27項功能的市民卡,能夠“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本溪還開發了“智慧社群”微信公衆平台,70家社群已上線運作。居民通過微信公衆平台不僅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各種惠民政策、便民資訊,還能零距離地向街道、社群反映訴求、咨詢政策、提出建議。

本溪市的經驗在于“三借三創”,借力推進、借腦前行、借源融資,實作平台創新、專項創新和标準創新。“三借”解決了資料開放整合,智慧城市建設資金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的難題,搭建了市民融合服務平台、企業融合服務平台和政務扁平化決策平台3個平台,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設标準,實作了“惠民、惠企、惠政”三大目标。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