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今年“雙十一”第一輪預售和尾款支付結束,第二輪預售緊鑼密鼓開啟。
記者采訪中發現,實戰經驗豐富的網友們都有一套實用的“避坑”指南:金額不對,留存證據、聯系客服;發現當天秒殺更便宜,就先付尾款再退單,重新購買;直播優惠截圖留存、等收到貨物逐一對照……面對商家五花八門的套路和一個接一個的坑,消費者“不買單”了,消費也更趨理性。
當天秒殺反而更便宜?“尾款人”:先付款再退單
“雙十一”第一輪預售階段,錢女士就購買了一款預售商品并支付了100元定金。但到11月1日淩晨付尾款時,錢女士發現,當晚秒殺的價格反而比預售價格要低。她對此十分無語,這意味着支付了定金反而讓自己失去了享受更優惠價格的權利。最後錢女士是先付了尾款然後又進行了整單退款,再重新按秒殺價下了單。
記者在網絡上搜尋發現,不少網友都有類似的經曆。大部分網友也都沒有選擇“吃下這個虧”,有的選擇和客服溝通解決,有的和錢女士一樣直接重新下單,并通過先付尾款再第一時間退單避免定金損失。
促銷活動“明降暗漲”?網友:果斷“請離”購物車
市民陳女士此前心儀一款保溫杯很久了,就等着“雙十一”享受更多優惠。觀察幾天後發現,10月30日,該保溫杯的價格突然從29元漲到59元,算上2元的優惠價,最終價格57元。“我當時就把它從購物車裡删掉了。”陳女士說。
無獨有偶,張同學也向記者透露,之前收藏的一件衛衣,标價89元。11月1日當天,他發現标價變成了159元,各種優惠券、滿減後,最終實價又回到了89元,“這是典型的明降暗漲,商家自作聰明,我第一時間就把這件衛衣‘請離’了購物車。網購還是要多留點心。”
如果全款付了才發現中了“明降暗漲”的坑,該怎麼辦?相關法律界人士表示,商家虛構原價、暗中提價的行為涉嫌價格欺詐,賣家構成欺詐的,買家可以要求“退一賠三”。遇此情況,消費者可保留消費憑證和溝通記錄,向電商平台或消費者協會舉報并索賠。
買一件商品卻付兩次錢?寶媽:留存證據及時維權
10月30日,林女士為其閨女在淘寶下單了某品牌120cm尺碼的三件套校服,優惠價158元。次日,林女士通過學校班級群了解到,閨女穿120cm的校服會偏大,便當即聯系客服,要求上述訂單按退款處理。在得到客服同意退款的回複後,林女士再次下單,花158元購買了100cm的上述套裝。
11月2日,收到100cm套裝後,林女士打開淘寶,在“待收貨”頁面确認收貨後,意外發現此前已申請退款處理的120cm校服的訂單,物流資訊顯示同樣是已收貨。随後,她聯系客服,質疑退貨訂單為何還有物流資訊,退款金額為何遲遲未到賬。對此,客服以“訂單量太大、工作疏忽”等為由緻歉,并請林女士重新發起退款申請,承諾會妥善解決。
“我隻收到了一套校服,但其實花了兩套的錢。如果我沒發現這個120cm的訂單,那真的隻能自認倒黴。”林女士說,“雙十一”網購不僅僅是體力活,更是腦力活,幸好她将此前跟客服溝通退款的記錄都截屏儲存下來了,後續溝通就比較順利了。
上述法律界人士坦言,林女士算運氣好的,如果與商家協商後無法妥善解決的,消費者一定要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或舉報,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安琪 曹麗珍
來源: 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