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個人電腦時代,微軟與蘋果之間的競争是業界關注的焦點。蘋果的産品是公認的性能卓越,而微軟的作業系統相容性使得其産品更高一籌。這一狀況導緻了蘋果在競争中處于劣勢,甚至在1997年還接受了來自微軟的投資。
然而,在後個人電腦時代,蘋果東山再起,卷土重來。其不同産品線之間的無縫整合能力成為其決勝的關鍵。蘋果産品不再僅僅是生産力工具,而且發展成為時尚的代名詞。這使得蘋果一舉超越微軟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
而現在,微軟與蘋果之間的競争告一段落,而谷歌和ibm的戰場上卻是陰雲密布。這是一個完全不同尋常的商業競争,因為二者之間市場不同、客戶也不盡相同。事實上,這是技術的競争而非市場主導地位的競争。然而,如同微軟和蘋果之間的競争一樣,谷歌與ibm的競争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技術将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
認知時代
1996年2月10日,ibm開發的超級計算機深藍一舉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格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重新整理了人們對電腦的認識。而同樣在15年之後,2011年,ibm開發的watson在智力節目《危險邊緣》打敗了人類對手,用自然語言實作深度問答,展示了其強大的學習能力。
而谷歌也始終暗暗較勁。今年3月,谷歌的阿爾法電腦系統擊敗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一如20年前深藍擊敗卡斯帕羅夫一般讓人印象深刻。
到目前為止,兩家公司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研發機器認知技術。ibm針對諸如醫療保健等特定的垂直行業開發系統核心,幫助開發者在自己的應用中調用該技術。而谷歌則完全将其認知技術開源,但主要應用于自家産品。
毫無疑問,二者在機器認知技術領域的競争還将持續進行。很少企業有能力研發這種程度的深度學習技術。雖然facebook以及微軟等科技巨頭也擁有相應的研發能力,但目前為止其在這方面的進展不大。
量子計算機實用化
此外,兩家公司争奪的焦點領域還包括量子計算。去年十二月,谷歌在其部落格上宣布通過其研發的量子計算機完成1億次具體問題的相關運算。這被認為是量子計算技術的一個突破,當然該技術實用化的程序還尚不明确。
而近期,ibm宣布了在量子計算領域所取得的突破,諸如可在晶格内對量子比特進行排列以及相應的錯誤檢測,這對于開發實用性的量子計算機來說至關重要。此外,ibm還通過雲服務向公衆提供模拟量子計算服務。
如同深度學習一樣,在量子計算領域也有不少其他公司在參與競争。總部位于加拿大的d-wave公司生成已經研發出一台量子計算機,雖然該公司獲得了亞馬遜總裁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以及為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風險投資的in-q-tel公司融資,但其量子計算的成果也受到業界的質疑。
總體來講,谷歌以及ibm在量子計算領域依舊處于市場領先水準。
雲計算
在今後的歲月裡,諸如人工智能以及量子計算等新技術都會對世界産生重大影響,讓我們體驗到技術的巨大變革力量。
在過去的50年裡,技術的發展一直在遵循摩爾定律,然而那個時代行将結束,據稱2020年後摩爾定律行将終結。雖然3d堆疊以及矽光子技術将延續這種進步,但為了神經網絡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創造諸如量子計算等全新的計算機體系架構。
而相應的雲計算領域則是谷歌和ibm直接展開交鋒的關鍵領域,雖然其手中的武器各不相同。谷歌的雲服務類似于亞馬遜,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自助式的,為其他公司提供自有的基礎設施。這種方式簡單、廉價且有效,很可能其未來的雲服務會包括量子計算。
而相比之下,ibm的方式是以“平台即服務”的理念打造bluemix雲服務平台。為打造完善的雲服務平台,ibm正在通過量子計算、神經網絡晶片等多個領域的研發完善其平台架構。
不同種類的競争
今天,谷歌與ibm的業務不盡相同,甚至有很差別。谷歌向消費者提供産品和服務,而ibm則為企業打造功能強大的系統。谷歌通過廣告擷取大量營收,而ibm則是借助高效的銷售團隊為企業提供完善服務。
可以肯定的是,在許多領域,在談及業務重點、商業模式以及營運架構時,谷歌和ibm都處于市場的兩端,相距甚遠。然而,兩家公司都在為占領同一個技術制高點而虎視眈眈。
這種競争與微軟和蘋果、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競争截然不同。即便兩家公司有業務相似的企業,他們完全不同的方式也使得目前不太可能争奪同樣的市場客群。谷歌主要面向消費者以及矽谷的初創公司,而ibm則是為大型企業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當然,在未來某個時期,谷歌和ibm或将開始争奪客戶資源。但現在看來,兩家公司還是在比試誰的技術發展更快,更具備競争力。其實在這場技術競賽中,最後的赢家最有可能是我們普羅大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