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完美測試體系

大自然素以平衡為美,穩定,可持續是很多事物的一個穩态。

  捕魚,講究獵殺不絕,生生不息。

  順應自然的運作法則,我自底向上進行一個分析和思考,看看我夢想中的完美測試體系。

  階段一,運轉起來。

   好了,流程制定起,運轉起來,這個階段完美嗎?也挺好的,穩定,有效,并且,可以比較ok的完成老闆給定的任務。然而,許多團隊易出現一種現象,進入該 穩定的狀态後,由于項目緊,大家工作忙無有效能力提高,一個項目接一個,忙,無改進,忙,死循環。 人走人來,可謂穩定而不完美。

  階段二,打破平衡,改進效益。

  要有自動化,打破忙的重複的勞動,也許一開始并不順利,畢竟新生事物剛開始成長都是艱難的,相信自己,做下去。

  要有性能專家,不斷改進性能測試需求。

   如何打破?有潛力的,主動性好的人,不要給予100%項目時間,50%-70%夠了,指派更有前瞻性的工作,例如,新的測試技術産出,自動化實踐,即将 進行的下版本測試分析預研性工作。記住,管理人員敢于失敗敢于承擔。培養起骨幹人員,不斷有所産出。形成一個小的可持續改進循環。靜等有能力的人出現。

  階段三,旋轉,完美起來。

  有了骨幹人員的成長,相信,一定有能力完成:

   2、業務精通的測試分析專家,能夠有效制定精細的測試政策,包括版本子產品的測試重點,使用哪些技術測試,制定有效的分層測試戰略。分層測試在這裡可以大 規模節省成本,例如,使用自動化完成關鍵部分的接口級測試,而不是做難于大規模産出效益的ui級自動化。使用ui自動化測試最有必要,易于改動引發問題的 部分。分層測試可以有效節省測試用例設計和可測性的工作量。通過子產品分離,可以有效分離bug産生原因,便于開發修改和回歸。

  3、性能測試專家,與測試政策同時制定,分析系統可能存在的性能問題,完成高效的性能測試需求,如,利用什麼樣的工具或改進現有工具,高效完成哪些性能名額測試。

我們來看看,現在一次完美的測試過程:

  項目立項,由使用者和boss立項,研發和測試跟進,各技術專家評審需求,除提供有效的場景供使用者和開發确定外,測試分析專家(架構師)給予可測 試性需求,包括不限于,使用者級需求的可測試性分析;白盒測試的限制和接口,如庫的導出标準;與開發的架構師一起确定整體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有效,并指導或确 定可測試性設計要求。

  項目設計,開發在處理使用者需求的同時,跟進前期測試,完成自動化測試需求,測試專家的可測試性需求跟蹤和測試政策的制定。

  項目編寫內建,項目的自動化工程師和執行人員介入,按照項目流程和政策進行內建測試,并同時産出相關自動化用例,完成制定的測試分析專家的分層測試政策與其他測試政策。

  項目系統測試,根據政策,至少2輪以上,快速回歸自動化,內建發散性測試和探索性測試,充分發揮大家的思考發散能力,将上一階段的問題發現并送出,并回溯起來,不斷改進前期過程。

  項目穩定性和場景測試,由相關人員進行場景測試,保證到最終使用者的可靠的使用。

  是否完美呢?它有高效的運作方式,有經驗豐富和技術牛人指導前期,有完整高效的分層政策和自動化保證快速開發,有穩定性與使用者場景保證最終的可 靠性釋出。如果說不完美,有一點,還缺少那麼一點點預見性,那麼,培養具有市場前瞻性的技術專家吧,例如,提前半年分析超大流量的測試技術,提前研究移動 終端的快速測試技術。

  自底向上,意味着,很多東西我們管理需要培養起有能力的人員由他們自然推動,而不是靠從上向下的強推自動化,強推所謂的靈活流程。

  至于流程,在完美測試體系中,它應該融入到我們的研發和測試平台中。自然随性,不知不覺跟進了流程。這是流程的最高境界。

  在測試界中,易于出現無成就感的問題,在這裡,沒有任何問題,每個人有向上發展的動力,有其不同的價值展現。最終的大牛進入研發過程改進中。

  所謂大局觀,是一種思路,在管理過程中,抓住前瞻性的重要不緊急工作,把它做好。那麼,自然,穩定的,可持續的完美測試體系,在未來,可成矣。

  “飲鸩止渴”, 萬萬不可。

====================================分割線================================

最新内容請見作者的github頁:http://qaseven.githu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