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在農村遭遇困境 資料統合設施有待加強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統計顯示,當下城鄉“數字鴻溝”依然較大:2015年我國城市寬帶使用者淨增1089.4萬戶,是農村寬帶使用者淨增數的5.5倍。農村地區的資訊化設施覆寫率低,難以搜集到全面而準确的資料。

是什麼原因造成農村地區的資料難以全面搜集呢?據了解,目前我國很大一部分的“三農”資料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之間,行政邊界成為資料自由流動的“高牆”,支離破碎的資料難以成為準确決策的基礎。

大資料能給三農發展帶來哪些好處呢?先來了解什麼是大資料。

大資料的概念其實不難,就是把相關的資料彙總起來,然後找出其中的規律或者特點,再進行應用的一種方式。通過分析大資料、運用大資料,可以發現新問題,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正是以,有人将大資料表意成新型經濟資源。

簡單說,打個比方,通過大資料統計,就能知道各地都在用什麼化肥,播的什麼種,各地的消費習慣等等資訊,有助于市場分析,也有助于全國一盤棋,統一調配。

一方面是大資料很重要,另一方面卻是收集不上來大資料。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表示,目前我國一些涉農領域資料缺失,資料品質不高,資料利用程度低,一些資料部門之間互相“打架”。在現實中,大資料在農村遭遇了“資料困境”。

朱啟臻:資料分割帶來的不便,隻要是從事農村工作都會遇到,比如研究農業勞動力問題,找誰呢?人口部門的資料農業部門不清楚,勞動力的現狀、未來勞動力供給的趨勢,又屬于勞動保障部門的責任,研究某一個問題會涉及到很多方面,資料不能共享,導緻決策的時候難以得到真實的,可供決策參考的資料。

朱啟臻表示,大資料的作用,大資料與農業結合效果的可期性,以及當下面臨的困境,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農業的大資料融合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發展農業農村大資料,要補齊短闆,需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現有設施裝置的更新,逐漸完善大資料采集、儲備等網絡設施。這不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拓寬資金來源管道,通過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支援企業實施農業農村大資料公益性、增值性服務。

朱啟臻:這些資料融合不起來主要受到條塊分割,農村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按照條塊來分割管理,有十多個甚至幾十個部門分别負責農村事物,但這些部門互相之間沒有什麼聯系。農村的事物,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不是獨立一個部門能夠負責的,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但是資料卻是各個部門分别掌握,是以給工作帶來很多麻煩。

随着資訊化的發展,大資料正和農業農村領域實作全方位的深度融合,這也為農業生産方式比較粗放、資源環境負荷過重、農民決策不理性等“老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從想象到現實,農業農村大資料的藍圖正在逐漸展開,這将為農業現代化的程序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