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時代新聞生産的新變分析

大資料時代傳統新聞的生産理念以及生産方式已然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新聞行業在前行過程中,不斷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必然結果。

一、資料新聞的特征分析

首先,“視圖”結合的叙事方式。“資料新聞”采用全新的報道方式,颠覆了以往單純以“文字”為中心展開叙事的基本模式。面對複雜多變的資訊内容,圖文不僅增加了新聞的可視性,也便于利用“閱聽人對于新聞要點的記憶和了解程度”來展開新聞創作。

其次,開啟“議程設定”,引發多樣化報道。在面對某些重大新聞事件時,較之傳統媒體“千篇一律”,資料新聞則可以為閱聽人“設定議程”,主動引導關注度,對同一新聞主題以不同的或自己所獨有的闡釋角度進行“解碼”式創作,找到更貼近于個人日常生活的報道角度。

最後,資料新聞的出現,迫使記者由“資訊記錄釋出員”轉變為“全能記者”。這種變化促使新聞記者通過提高對資料分析的能力來強化自身的“新聞敏銳度”,進而在面對網際網路紛繁複雜的各類資訊時,能夠去粗取精,遊刃有餘。

二、大資料時代新聞生産的新變

(一)新聞生産理念的變化

“資料新聞”的出現颠覆了以往固有的新聞生産理念,深入挖掘和利用資料的價值、以資料為生産力成為大資料時代全新的指導思想和新聞生産理念。同時,可以預見的是這種生産理念上的變化,對以報紙為核心的傳統紙媒行業亦會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将在内容産出、深度報道、甚至是編輯排版等多方面,引發一場場更為深邃的變革,具體來說這一系列變化主要展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資料新聞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媒體對新聞生産的“壟斷”,改變新聞生産的格局。

其次,大資料可以通過關聯事物預測事物的變化發展走向,推動媒體展開預測性評論或報道。

第三,推動個性與“定制”性新聞服務,轉變以往讀者單向閱聽人的身份定位,促進客戶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廣大使用者對新聞生産的關注與參與程度。

(二)新聞隊伍結構的變化

較之傳統媒體,大資料時代的新聞生産需要的是以高度資訊處理能力和深度資料分析能力雙向加持的全新報道方式。這種轉變的大環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結構上的變化。換言之,從此刻起,記者并非是單純進行采訪記錄的一群人(或是一種職業),新聞主播也不再是單純坐在演播室裡進行“朗讀”的職業種類。大資料時代讓記者、主播、評論員之間的崗位定責出現交叉,也需要其各自适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擴充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将其培養成能夠進行資訊分析、資料挖掘以及計算機應用等多“功能”的複合型人才,以迎接資料時代對新聞生産的高度要求。

(三)新聞報道方式的變化

大資料時代的“資料新聞”同樣激勵以及刺激新聞報道方式發生變化。傳統新聞報道要求準确、客觀、時效性強,“資料新聞”在此基礎之上,更強調資訊内容的完整、深入,更具有說服力,同時要求視覺感官上的便捷可視。伴随着計算機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化科技終端的不斷普及,新聞報道的方式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和形象化的趨勢。較之傳統媒體,大資料時代下的新聞報道依靠不斷科學化的調整以及規範化的運作,在實際報道過程中不斷創新方法,作用于實踐,進而讓新聞生産環節在各類資訊迸發的資料資源之中,不斷發現新規律、掌握新趨勢和新動向,探索新方法,對未來新聞行業的發展産生突破性的意義。

三、結語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使新聞生産從理念到生産方式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這不僅為新聞媒體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不可回避的挑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大資料資訊處理技術并非萬能,也不可能實作對傳統新聞生産的徹底替代。身為新聞工作者隻有審時度勢,吸收和借鑒大資料的優勢加以利用,同時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強化計算機操作應用以及資料分析處理能力,才能适應高速發展的時代需要,緻力于新聞産業未來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林森,馬慧娟,張東嶽。大資料對新聞生産的影響[j]。科研資訊化技術與應用,2014(03).

[2] 王悅。大資料背景下資料新聞的理念及中國實踐探析[j]。今傳媒,2015(06).

[3] 單曉穎,吳曉輝。淺析大資料對新聞采訪活動的影響[j]。新聞知識,2015(01).

[4] 劉義昆,趙振宇。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産:理念變革、産品創新與流程再造[j]。南京社會科學,2015(02)。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