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運用現代資訊技術 推進環評大資料建設

環境保護部《“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确了實施環評改革、全面提高環評有效性的總體思路與重點任務。環評大資料作為環境保護部生态環境大資料重點建設内容,應立足于為環評管理提供系統化、标準化、可視化、智能化的資料資源和資訊技術支撐,緊密圍繞環評改革重點任務,促進環評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态破壞作用的充分發揮。

環評大資料建設思路及重點工作

環評大資料建設應充分運用大資料、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手段,整合環境、經濟、行業等資料資源,理清環境品質、控制總量、污染源“三本賬”,開展相關的資料采集加工、模拟分析、整合共享,服務環評管理的環評品質校核、分析統計、預測預警、資訊公開、誠信記錄等,助力實作“十三五”綠色發展和改善生态環境品質總體目标。

主要有以下方面重點工作:

全面建設環境品質現狀與控制總量資料。依托生态環境大資料項目成果,在接入環境監測資料的基礎上,建構全國環境品質資料庫,借助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成果,形成全國範圍的“三線一單”資料庫,通過資料共享,縮短環評前期工作時間。

持續采集、更新和整合固定污染源資料。依據環評法加強國家級環評基礎資料庫建設,通過環保專網實作全國環評審批資訊互聯互通和資料品質一次性校核,及時掌握地方建設項目審批和驗收資料,支撐宏觀經濟分析,并建立國家排污許可管理資訊平台,形成全國固定源資料庫,提供準确源資料,夯實環評預測資料基礎。

提升各要素環境影響模拟分析水準和風險預測能力。分要素加強環境影響模拟分析能力、規範模型和模型參數,降低模型使用的自由裁量權進而形成環評法規模型體系;加強環評風險基礎資訊和評價預測能力建設,提高環評風險支撐能力。

增進戰略、規劃和項目環評資訊關聯與服務。建立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之間的關聯名額體系,內建和關聯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資料,有機融合環境影響預測模型、環評決策基本依據和判定規則,建立環評資訊關聯智能應用平台。重點依托“三線一單”以及優勢行業正面清單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等資料,實作智能化和自動化的項目選址分析、環境準入初判等功能,為建設項目準入判定決策提供服務,并進一步為區域招商引資、行業規劃和跨區域環境資訊統計分析等提供智能資訊技術支撐。

大力強化環評監管資訊技術支援能力。利用遙感手段,結合四級環評基礎資訊,建構時空一體化的空間管控和智慧監管資訊技術支撐能力,重點解決控制紅線和污染源邊界疊置辨析等監管難題;開發資料挖掘等大資料應用關鍵技術,提升資料統計分析應用水準,為智慧監管決策提供及時、準确的資訊服務;增強技術校核能力,遏制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強化預測預警能力,提升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積極推進環評資訊共享與公共服務。加強環評大資料項目基礎資料、預測模型、計算資源等成果的共享,提高資訊公開水準;引導環評公衆參與,加強環評大資料應用宣傳和教育訓練工作;通過資料、模型、計算資源的共享服務,降低環評機構擷取資料的成本,提高環評工作效率;通過可視化等方式,共享标杆企業真實環境影響資料等方式,提高公衆查詢服務水準,引導公衆參與環境保護。

在良好進展基礎上仍需再接再厲

環評大資料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在固定污染源資料采集、更新和整合方面。一是解決“活庫”問題,部級環評資料從受理開始就随業務流轉自動入庫,資料入庫及時、資訊完整;二是解決資料彙集“國語”問題,通過建設一套成體系的标準規範指導四級資料的彙集和共享,目前做到按周彙集省級環評資料,将來要拓展到市和縣;三是解決重點行業橫向可比問題,針對16個重點行業,建設結構化環評名額資料庫,實作部分重點項目的橫向比對分析;四是啟動污染源台賬建設工作,編制國家排污許可管理資訊平台實施方案和開展平台建設;五是建構重點行業污染源排放清單,在國内首次自下而上建立高時空分辨率的鋼鐵、火電排放清單,建設首都機場大氣排放清單,解決部分行業排放清單底數不清等問題。

在環境影響模拟與風險預測方面。一是解決“标準算”的問題,通過開展環境品質模型法規化與标準化研究,建構國家法規模型體系,按要素提出模型選擇、預測應遵循的各類技術規定和要求;二是解決“快速算”問題,初步建構各要素環境影響數值模拟雲計算中心,搭建數值模型高性能雲計算環境,實作計算資源、模拟軟體的整合統一管理和雲計算模式;三是解決“胡亂算”問題,通過技術導則重構提高技術規範性要求,并通過開展各要素環境影響預測結果技術校核,遏制環評假數真算和真數假算現象。

在環評監管資訊技術支援能力方面。初步建設環評“雲眼”。重點圍繞典型行業建設項目識别定位、開工狀态分析、空間布局變化監測及排污設施定量分析等需求開展技術方法及其适應性研究,并在京津冀等地區開展示範應用。同時,相關技術還可用于查處“未批先建”,石化、化工風險排查等工作。

在戰略、規劃和項目環評資訊關聯方面。初步開展戰略環評、規劃環評成果落實的要求和内容的梳理工作,啟動環評資訊智能關聯應用平台的規劃設計與典型應用案例建設工作。

在強化環評監管資訊技術支援能力方面。初步建設環評“雲眼”。重點圍繞典型行業建設項目識别定位、開工狀态分析、空間布局變化監測及排污設施定量分析等需求開展技術方法及其适應性研究,并在京津冀等地區開展示範應用。

在環評資訊共享與公共服務方面。一是解決資料“無米之炊”問題。自2009年開始面向全國環評機關對外提供“中尺度氣象模拟資料”線上服務,2015年通過跨部委合作,逐漸開展全國地面氣象資料标準化、高空氣象資料标準化等資料服務。目前已實作持續運作,實作通過網絡系統自助提供資料服務上萬次,極大解決了全國環評機構在環評階段的資料擷取困難等問題。二是解決模型高成本的問題。有的模型前處理任務繁重,通過開發系列工具箱,簡化前處理工作;有的模型購置費用很貴,通過建設模型共享平台共同使用降低費用;有的模型計算時間長,通過開發高性能計算模型加速計算,縮短環評工作周期。

環評大資料的建設取得了良好進展,但仍需再接再厲。近期環評大資料建設要繼續依托生态環境大資料基礎,借助環境保護部内資料資源共享和環評審批資訊聯網報送,不斷夯實環評資料資源基礎,加強資料資源整合內建,并做好環境影響模拟預測、環評品質校核、分析統計、預測預警、資訊公開、誠信記錄等服務,為“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制度日臻完善、機制更加合理、效能顯著提高、保障科學有力等核心工作目标實作提供可靠支撐。

作者機關: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