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達孝?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大概可稱為通達孝道的人了吧!所謂孝道,就是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繼續先人未完成的事業。在春秋兩季祭祀的時節,整修祖宗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先王遺留下來的衣裳,進獻祭祀的鮮美食品。

達孝的達,能夠通權達變,且不失其生生之德,不失其中庸之用,能夠達其根本,而不受制于小節,叫做達。馬丁路德說:“不擇手段,已達成最高目的”,這樣所達成的孝,就叫達孝。有時候要達成最高道德,不能僅靠仁義道德,為了達到偉大目的,有時候不得不用非常手段。
武王的達孝。“嚴父配天,王者之達孝”。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武王為了天下人的安危,不顧文王剛剛下葬,冒着叛臣的污名,不執于小節,征伐纣王,“一絨衣而有天下”,他護全了天下生民的生生之義。他一方面諒解文王不伐纣的苦衷,雖然纣王無道,但文王不願意當一個逆臣,同時當時機來臨的時候,又能夠權變擔當,甚至是承擔叛臣的惡名和文王剛剛下葬的不孝之名,伐纣滅商.來圓滿天下人翹首期盼、救民于水火的大業,建立西周後追封自己的父王姬昌為周文王,追封自己的祖父季曆為為王季,追封自己的曾祖父古公亶父為太王,光耀自己的先祖,彰顯祖宗的德行,這是武王權變擔當的達孝。
周公的達孝。周公原名姬旦,順德以謀事,輔佐周公滅商建周。周朝建立第二年,武王因病去世,周公臨危受命,把幼小的周成王抱在膝上,不避諱外面說他要篡位的傳言,代理周朝朝政;不避諱殺弟的惡名,誅殺了叛變的蔡叔和管叔;封邦建國,建章立制,修禮樂,建明堂,頒度量,“天下大服”;“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脯”,天下歸心。周公的功績,據《尚書》記載:"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緻政成王。"周公代政,為了成全先王的遺志,為了天下國家,為了圓滿生民的生生之義,周公把先祖未竟之志,未說完、未表明的事業,不遺餘力的去完成,發揚光大了中華禮儀文化的精髓,為周朝後來的“成康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奠定了周朝八百年江山。這叫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達孝。
《孝經》中是這樣講的,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參在旁侍坐。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順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處,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麼嗎?”曾子離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說:“學生曾參愚昧,怎麼會知道呢?”孔子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這裡生發開來。你坐下,我現在就跟你講!人的身體以至每一根毛發和每一塊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稍有毀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以德立身,實行大道,使美好的名聲傳揚于後世,以光耀父母,則是實行孝道的最終目标。是以實行孝道,開始于侍奉雙親,進而在侍奉君主的過程中得到發揚光大,最終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業。
“達孝者,達於上下,達於幽明,所謂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者也。”所謂的達孝,不僅僅要孝養雙親,還要孝養我們曆代的宗親,去發揚祖宗的德性,去安頓祖宗的靈。古代的祭祀之禮,宗廟之禮,所有的禮,其目的都是為了報本達生,所有的美德嘉行,都是為了報本達生,都是要護持衆生的生生之義,都是要長養人的生生之德。在中國,做為一個孝子,每年的春秋清明節、寒食節都要去祭祀自己的先祖,祭祀的用品和器皿要盡可能的完備,就如同先祖在世一樣,“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先祖,恭敬虔誠,莊重肅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這是達孝的意義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