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岚,直隸河間府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也是乾隆朝的名臣,曾奉旨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極為喜愛的一名官員。
在古裝戲說劇《鐵齒銅牙紀曉岚》中,紀曉岚與和珅鬥智鬥勇的故事,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看到乾隆皇帝每天看着兩位愛臣鬥來鬥去的樣子,也是樂在其中。
這樣一位乾隆皇帝喜愛的大臣,卻也曾經遭到乾隆帝的流放,甚至是直接被流放到祖國的大西北——新疆,而且,一流放就是三年之久。今坐落在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鑒湖西南側的岚園,就是為了紀念當年紀曉岚曾在此居住而修建的。
那麼,紀曉岚究竟犯了什麼錯呢?要被乾隆皇帝流放那麼遠的地方呢?

簡單來說,紀曉岚就是因為自己發出的一封沒有一言片語的無字書信,事後被查正是是以洩密的,而獲罪造流放的,就這,也是乾隆皇帝格外開恩,否則,換别人,那就是該殺頭抄家了。
清代對朝堂大事小事都有嚴格的保密制度的,堪稱是曆代最嚴厲的,據《大清律例·吏律》規定,凡是洩漏讨伐敵國軍隊、收捕謀反資訊的,斬首;近侍官員洩漏常事的,杖責一百;洩漏密事的,斬首。
清代對資訊保密的控制甚至嚴格到了皇帝身邊貼身使喚的内侍都不識字,唯恐檔案資訊有外洩。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兩淮鹽引案爆發,已退休數年的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卷入其中,遭江蘇巡撫彰寶密劾“隐匿提引銀兩,私行營運寄頓”,建議朝廷對盧見曾抄家查辦。
當時紀曉岚正在内廷值班,獲悉此事,紀曉岚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之孫盧蔭文,兩家是正兒八經的兒女親家,紀曉岚急忙暗中派人乘快騎送了一封信給盧見曾。
盧見曾收到京城親家送來的信後,拆開來一看,内無半紙一字,是個空信,但裡面裝有幾片茶葉、少許鹽粒。
盧見曾起初不解其意,但仔細一琢磨,馬上明白了,這是親家借物傳告“查(茶)鹽空”的消息,随即馬上安排家人轉移财産。
盧見曾有詩名,愛才好客,四方名士鹹集,流連唱和,一時稱為海内宗匠。在他的賓客當中,除了有後來聞名天下的“揚州八怪”外,還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
吳敬梓一生貧窮,創作《儒林外史》時全憑盧見曾的支援。吳敬梓死後,盧見曾亦慷慨解囊,買棺裝殓,并且安頓好吳敬梓的妻兒老小。
盧見曾還以學問而聞名天下,他的最大功績就是考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張汝舟了。
當朝廷派出的人馬前往山東德州盧見曾的家中抄家時,卻毫無所獲,懷疑是被人洩了密,乾隆皇帝盛怒之下,命人細查,才得知是身邊的近臣紀曉岚曾給盧見曾發了一封無字書信。
于是,聰明的紀曉岚雖然沒有留下一字證據,但依舊被以洩密罪論處,流放到新疆烏魯木齊去贖罪。這也是乾隆皇帝惜才,不舍得殺紀曉岚,而從輕發落的。
具體到盧見曾,就沒那麼幸運了,“照例拟絞監,候秋後處決”。隻是還沒等到秋季,已經78歲高齡的盧見曾經過這一番折騰,就病死于揚州獄中了。 三年後,大學士劉統勳為其昭雪。
紀曉岚後來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戊子秋,餘以漏言獲譴,獄頗急。”因為在當時,真要按漏洩事定罪,肯定是要斬首的,由此可見彼時的紀曉岚也是真夠惶恐的。
不過,乾隆皇帝還真是離不開紀曉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僅僅過了三年,乾隆帝就下诏命紀曉岚回京,繼續看紀曉岚與和珅鬥來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