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等作品沉澱之後,再編輯

作者:貴溪融媒
等作品沉澱之後,再編輯

在傾盆大雨中,我看見孩子們放學回家。前期拍攝的照片并不出彩,而是經過後期的編輯、剪裁,最終才得到這幅作品。

對任何一名攝影師而言,編輯藝術艱巨而富有挑戰,它和拍攝同樣重要。如果編輯不當,沒人會知道我們拍的照片到底有多好。大量拍攝意味着會給你帶來更出色的作品,也無疑增加了編輯的難度,但這又是一件好事。通常,拍攝的好作品越多,編輯就越困難。你在如此多的精彩照片中會難以抉擇,搖擺不定。優秀的攝影師會把每一次拍攝做到極緻,優秀的編輯則意味着能夠優中選優,萬裡挑一。

需要說明的是,我談論編輯時,不是指照片的後期制作,盡管兩者聯系緊密。不管你用什麼後期編輯軟體處理你的影像,你需要不斷提升你的後期處理能力,讓你的影像更加出色。我這裡所說的編輯是指怎樣挑選你最好的作品。

客觀編輯自己的作品并非易事,因為它和你離得太近,以至于“當局者迷”。當你在看這些檔案上的客觀資料時,同時附着的還有你的情感值,它讓你無法成為一名絕對客觀和無情的編輯。你要想既如此貼近作品,又能成為自己作品最好的編輯,該怎麼做呢?

已故街拍攝影大師蓋瑞·溫諾格蘭德相當多産,他56歲死于癌症,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工作,包括2500卷未沖洗的35mm膠卷(每卷 36張,大多是柯達tri-x黑白膠卷),6500 卷已經沖洗卻還沒有矯正曝光印相的膠卷,以及3000卷未經編輯整理的印相照片,真是有成千上萬張未經編輯的照片!

這些底片沒能編輯隻是因為他的過早離世,他似乎從不着急編輯處理他的作品,仿佛在刻意等待,直到那些拍攝的記憶煙消雲散。《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官網“攝影作品”闆塊釋出的弗蘭克·範·裡佩爾(frank van riper)的專欄文章中,曾引述蓋瑞·溫諾格蘭德的話:

“我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如果我某天拍攝時的心情很好,就會立刻沖洗膠卷,因為拍攝當時的感覺太美妙了。這之後我會讓膠卷有一個沉澱的過程,便于更加客觀的态度評判正片與印相。”

等作品沉澱之後,再編輯

編輯時必須注意那些能強化照片效果的微妙細節。在這張照片中,舞者姿勢的保持同步,她們舉起的手大多處于白色背景區域,進而使畫面變得耐人尋味,更加出色。

野生動物攝影大師湯姆·曼格爾森經常會等上一段時間才去看自己的作品。他談到,我的一些同僚,每拍一張照片就要在顯示屏上看看效果;而我很多時候都是全部拍完後再看,可能隔一兩天,也可能隔個把月。毫不誇張地說,我大概有15000張從未看過的底片,以及超過25萬張的數字照片沒看。抛開個人感受和心理作用,這種方式對于觀看和編輯自己拍攝的影像是有益的。對我來說,攝影最重要的部分是現場拍攝的經曆,它超越了對于照片回放、編輯的欲望。我常想着等到哪天下雨,或者摔傷了腿、身體抱恙時,我就有時間閱讀完書架上所有的書,編輯完所有的照片。

當下的數字攝影能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影像那驚人的清晰度,于一個個像素、一幀幀畫面之間,尤其是眉目傳情的瞬間都清晰無比。過去,攝影師必須瞪大眼睛用放大鏡檢查印相,現在可以自由地在電腦螢幕上對比觀看,我們就更沒有理由錯過自己最精彩的作品。人無完人,當你編輯照片時還是有可能出錯,是以你在删除影像檔案時要格外小心。我一直不贊成現場删除照片的行為,更何況如今市面上物美價廉的大容量存儲卡、硬碟遍地都是,更沒有理由這麼做。我甚至不喜歡在拍攝時看顯示屏的回放,更不要說删照片了,我享受并專注于自己在現場的拍攝。

同溫諾格蘭德和曼格爾森一樣,許多攝影師都是等到作品“沉澱”之後再去編輯,時間的流逝讓他們對那情那景的記憶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以更加冷靜、客觀的态度審視作品。

試着重新審視過去曆經歲月的作品,這樣的編輯會發人深省,随着你的進步、成熟,你的“編輯眼光”也在不斷成長。在你回顧審視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那些被遺忘、埋沒的珍珠,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在之前的編輯中它們沒能進入你的“法眼”。

圖文摘自

等作品沉澱之後,再編輯

作者:[英]史蒂夫·西蒙

譯者:王 真 劉 航

版次:2021年2月第1版

定價:89.00元

本書作者是英國紀實攝影師史蒂夫·西蒙,作者将以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切身體會向讀者傳授拍出精彩之作的10個秘訣。通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幫助你探索個人拍攝項目激發你的創造力,讓你脫穎而出,這裡有易于上手的方法建議,有窮盡一生的實拍經驗及總結,足以讓你将熾熱的目光凝視于深刻矚目的情感,對準扣人心弦的影像,“攝”下你眼中的萬千風情。

原标題:《等作品沉澱之後,再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