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峰書院
蓮峰書院位于石灣區蓮子崗豐甯寺側,是儲存為完好的一間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蓮峰書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間最後一任南海知縣宋玮召集七堡士紳捐資修建作為七堡内五十四個村莊子弟的封建科舉的教育場所。據《南海顯志》記載:"蓮峰書院在魁崗堡。石灣園尾蓮子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宋玮楷大江、大富、魁崗、深村、榕洲、張槎、土爐七堡紳士捐建……"現今儲存下來的"書院碑記"亦有記載:"南海大魁之間舊有文武廟,在豐甯古刹之左……因日久棟宇圮頹,召集各鄉紳士拟解奚囊,仍其舊而修葺之兼創後坐,大其規模,以廣嘤鳴之雅誼,或品商古今,或會課藝文……"

梁園
梁園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于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陸續建成,曆時四十餘年。
鴻勝館
佛山鴻勝館創辦于清鹹豐元年(1851年),原稱佛山蔡李佛武館。光緒初年,由蔡李佛拳創始人陳享的得意弟子張炎接任館主,改稱鴻勝館。鴻勝館從成立到1949年閉館的98年來,培育了陳盛、雷燦、黃寬、李恩、陳棉、李蘇、譚立、張三炳、錢維方、吳勤等武林英才,是中國成立時間最長、人數最多的武館之一。
仁壽寺
仁壽寺位于祖廟路,是一個與佛山、禅城得名關系非常密切的佛教寺院。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師縱堂首建,與當時的塔坡寺、德壽寺、三元寺并稱為佛山四大叢林。順治年間的國師玉琳通琇禅師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門。至道光年間,因仁壽寺僧糧久乏,法運式微,廣州華林寺住持釋仁機(祗園)大和尚受佛山官紳的邀請,到佛山募化重修仁壽寺。鹹豐元年(1851年),工程完畢。經過幾度修繕,寺院規模更勝從前,前至佛山湧将軍橋頭,後達文華裡尾,左鄰鎮南街、右連三官街。寺内除四座主大殿外,仍有後殿、左右偏殿、龍華堂、方丈室、齋堂、客堂以及僧舍99間和花園一個。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等捐資在園中興建一座高達七層樓閣式的如意寶塔,并于1938年由虛雲大和尚親自主持了開光儀式,盛極一時。此塔頗具特色,塔身為七層八角漢式塔,鑲有藏文碑匾,塔内供有十多尊瓷制佛像,其中紅綠度母佛像為石灣冠華陶窯作品,由石灣陶塑名家潘玉書手塑。此時園内還建有碑記紀念亭,仁壽寺可謂達到曆史鼎盛時期。曆史上,仁壽寺内高僧輩出,縱堂、玉琳、祗園、慈雲等高僧皆出于此。
注:以上資料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