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清晖園、佛山梁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并稱廣東四大名園,為嶺南園林的代表作。
順德 · 清晖園
廣東最美的古典園林
在廣東四大名園中,園區面積最大、看點最多、布局最巧妙、園林最精美的無疑是順德清晖園。

清晖園的最大看點在于套色玻璃、形态各異的園林門窗和精緻的亭台樓閣。
門既是一景,又是從一處景點通往下一處景點的通道。清晖園中沒有相同的門,每扇門各具特色,可謂匠心獨具。
門上都有對聯,既是裝飾,也展現出園主人的品位。
除了門,當然還有窗。清晖園的窗更多的作用不是采光,而是裝飾。
與百年龍眼樹毗鄰的是桃形花窗,窗外還有充滿嶺南特色的棕榈樹。
簡簡單單的青磚窗,加上窗頂的山石和綠色的攀援植物,又是另外一番風味。
園内的套色玻璃門窗是清晖園最大的特色和最美麗的景緻。
經蝕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是嶺南園林的一大特色,在其他三大名園和一些現代園林中都可以看到,但品種最豐富、外觀最美麗的非清晖園莫屬。
清晖園的大部分門窗玻璃為清代從歐洲進口經蝕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玻璃上有各種中國傳統的字畫和故事,古樸精美,回味無窮。 這些昂貴而精美的玻璃完整儲存下來的不多,它們的存在為清晖園增色不少。
其中,最不可錯過的是這套清朝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這是目前僅存于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被鑒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除了别緻的門窗和精美的套色玻璃,清晖園的亭台樓閣也是亮點,它們巧妙而随意地散落在園内,成就了諸多美景。
這些涼亭和樓閣看似随意,但卻是移步換景的關鍵所在。
清晖園全園構築精巧、布局緊湊,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緻樸素,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
整座園林盡顯嶺南庭院雅緻古樸的風格,而流水和錦鯉是展現園林靜中有動的最好道具。
掩映在花叢中的一座半月亭尤為美麗。這樣的涼亭,貌似完全不是為了遮陽避雨,純粹隻是展現園林的精緻與美麗。
佛山 · 梁園
積石比書多
佛山梁園小巧玲珑,但具有濃郁的廣府風格,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
梁園由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建成,曆時四十餘年,民國初年已瀕于湮沒。現存的梁園雖僅為清代所建的五分之一,但仍可讓人們于片瓦之中窺探其曾經的繁盛。
船廳三面為大型滿洲窗,四周景物盡收眼底,鬥室容環宇,是休憩賞景的好地方。
柳枝嫩芽,陽光明媚,身處鬧市,園外車水馬龍,園内卻别有一方洞天。
老人們在水榭亭台裡自彈自唱,優雅的樂曲在園内環繞。
走過一座設計精巧的小石拱橋,便來到了梁園中的汾江草廬群體。形态奇特、高約3米的湖心石,是梁園山石文化的代表。
造型優美的石拱廊橋橫跨湖上。
荷香水榭位于湖岸邊,門楣及窗都以荷葉、荷花镂空雕刻,在盡顯優雅的同時,又與湖中的清荷遙相呼應。
山石藝術是梁園的一大特色,相傳梁園奇石達四百多塊,有“積石比書多”的美譽。
園内巧布太湖、靈璧、英德等地奇石,大者高逾丈、闊逾仞,小者不過百斤。古人對太湖石的審美标準是“皺、漏、瘦、透”,這塊太湖石該算美石了。
造園者巧妙地将住宅、祠堂、園林和諧地連結在一起。一磚一瓦,藏不住歲月深情的铮铮回響。
東莞 · 可園
小巧精緻,錯落有緻
在東莞的市中心,藏着一座小巧玲珑的清代嶺南園林,它就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東莞可園,其面積不過2200平方米,算得上小巧玲珑了。可園雖小,卻精緻依然,園内有一樓、六閣、五亭、六台、五池、三橋、十五房、十九廳,層次豐富、錯落有緻,小中見大、暗中通明,高低回轉,趣味無窮。
東莞可園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門前一副對聯“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是前人對可園的絕佳贊譽。
走進可園,一座小巧玲珑的嶺南園林呈現眼前。
可園雖屬嶺南園林,但有着中國園林所有的共性,假山魚池、回廊通窗,曲折回環,移步換景。
可園的建築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17.5米高的邀山閣是可園内的最高建築,也曾是東莞的最高建築。
可園内有一樓、六閣、五亭、六台、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等。
一副“園小無窮景,壺中别有天”的對聯,很好地概括了可園小巧玲珑、景緻錯落的特點。
四字詩銘通窗,是清代晚期以紅色套色玻璃蝕刻而作,原有35字,如今僅剩19字。
蚝殼窗。蚝殼在嶺南地區除了築牆,還能做窗,看上去不僅美觀,而且美觀透光,又有一定的隐秘性。蚝殼窗與蚝殼牆一樣,是典型的嶺南元素。
鬧市之中儲存着這麼一座亭台樓榭、琴棋書畫的中式園林,漫步其中讓人一下子忘卻了都市的嘈雜,仿佛誤入百年前之嶺南, 心也随之安靜下來。
廣州番禺 · 餘蔭山房
嶺南宗祠文化、書院文化的代表
餘蔭山房又名餘蔭園,位于廣州番禺南村鎮東南角,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竣工。由于最初的餘蔭山房隻有1598平方米,是以整座園林結構精巧、移步換景、縮龍成寸,以小巧玲珑的獨特風格而著稱于世,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之作。
每一座園林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座中國園林都是一段情感的表述。餘蔭山房是清道光年間舉人邬燕山歸隐鄉裡後建造的私家花園。
在嶺南四大名園中,餘蔭山房應該是相對偏僻的一座嶺南名園。
餘蔭山房雖不大,但一磚一石、一花一草都很講究,具有濃厚的古典氣質和嶺南特色。
中國園林就是一幅美麗的中國畫,也是中國文人修養與追求的展現,開窗見竹,正是園主的品位所在。
園雖小,景卻精緻,北牆上鑲建着精巧的“來熏亭”(半邊亭),與八角亭相呼應。不完整是另外一種美。
園中的竹,随處可見。青竹甯折不彎、灑脫挺拔、高風亮節,曆來是中國士人的最愛。
最喜中國園林的開窗見景,盡管窗外其實已是外牆了,本身非常逼仄,但依然不忘有水有橋有魚,有照壁灰雕,有綠色植物。精美的花窗本身也是園林一景。
晚清時,西方文明已經滲入嶺南大地,是以中式園林中有些西式花窗也毫不出奇。
由于餘蔭山房占地面積小,處處都要精打細算,是以可看到雖然園内遍布翠竹,但都是貼牆而種,既不浪費空間,又能起到屏障的作用,而砌牆時不用實心磚,牆中鑲嵌綠琉璃竹節陶管欄杆,與竹林相映成趣。
餘蔭山房中有四口古井。古井往往是曆史建築中最真實的遺存,每一口古井都有上百年的曆史。
橋雖短小,廊也不長,但絲毫不馬虎,一步一景都精巧細緻。
“獨坐心常淨,得句尊不空”,古人的生活雖然沒有現在這般豐富多彩,但更加逍遙自在,不心浮氣躁。
閣樓的樓梯是兩條龍的造型,加上樓底的燈籠,正是二龍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