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作者:驚心鳥

南北朝時代是戰亂頻出時代,這個時代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戰役和英雄人物。南梁名将陳慶之北伐北魏的戰役便是其中之一,此戰以少勝多,打得酣暢伶俐,被前輩稱贊為“千載之下,令人向往”。陳慶之也是以戰成為南梁第一名将,甚至被稱為南北朝第一奇将。此戰中他率領僅僅七千的南梁軍隊北伐北魏,先後經曆四十七戰,平定三十二城,攻破北魏數十萬軍隊,在洛陽擁立北魏宗室元顥稱帝,可以說是所向無敵。在陳慶之攻占洛陽後,副将馬佛念曾勸他殺元顥占據洛陽,卻被他所拒絕,這讓很多他的粉絲感到不解。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對于陳慶之為何拒絕殺掉元顥占據洛陽,放棄在洛陽割據自立的機會,在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從這場戰争的前因後果,和當時的曆史背景看,陳慶之做出這種決策是有着多方面的考慮。這其中基因他本身所處政治地位和軍隊戰鬥力的原因,也與當時南北朝對立的大局勢有關。

陳慶之北伐北魏實際上是一場非常偶然的戰争,并不是南梁做好準備的北伐戰争,是以在這場戰争中投入非常少。從現有的曆史資料看,南梁方面隻投入了陳慶之及其麾下的七千白袍軍,中央禁軍的主力并沒有越過南梁和北魏的邊境,是以在這場戰争中陳慶之實際上是處于孤軍深入的不利地位。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當時北魏發生以六鎮起義為首的大規模叛亂,爾朱榮率領麾下軍隊圍剿叛軍,并在戰争中逐漸崛起。在北魏朝廷内部胡太後與孝明帝元诩争權,于是元诩秘密調爾朱榮入京争奪皇權。可是爾朱榮還沒進京,元诩就被胡太後毒殺,這迫使爾朱榮一怒之下率軍殺入洛陽,處死了胡太後和幼帝元钊。然後爾朱榮擁立元子攸稱帝,并發動河陰之變屠殺北魏朝廷的王公大臣。于是在洛陽之外的北魏宗室紛紛南逃避難,其中就有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海王元颢。河陰之變後爾朱榮以自己的心腹重組北魏朝廷,北魏宗室們也紛紛回歸洛陽。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但是逃到南梁的元顥沒有随其他宗室北歸,而是直接投像了梁武帝蕭衍。于是蕭衍封元顥為魏王,派陳慶之率領七千白袍軍護送他回歸洛陽。然後元顥在渙水稱帝,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将軍、護軍、前軍大都督。在陳慶之護送元顥北上的過程中,引起了北魏朝廷的激烈反應,他們派出了精銳的軍隊阻擋元顥接近洛陽。于是陳慶之便以七千白袍軍一路北伐,直接殺向了洛陽。這一路戰争從铚縣出發,陳慶之經曆四十七戰,平定三十二城,連拔荥陽、虎牢兩大重兵集結之地,長驅直入北魏首都洛陽,殺得數十萬北魏軍隊不斷崩潰。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當時北魏權臣爾朱榮率領自己的大軍在三齊之地平定邢杲叛亂,孝莊帝元子攸被陳慶之的犀利吓破了膽,隻能倉皇逃出洛陽,撤軍到長子避難。于是元顥順利進入洛陽,由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接入宮。元顥登上帝位後便封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接着打量的北魏潰兵向着洛陽集結,投靠到元顥的新政權麾下,于是元顥也有了幾十萬大軍。這些大軍胡漢混雜,貪婪腐敗,而元顥也沉迷于大勝之中,日日歌舞享樂,不理政務。在這種情況下,陳慶之的副将馬佛念便提出殺元顥占據洛陽自立的建議。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從曆史背景來看,陳慶之當時拒絕這種建議,是非常合理的,也是綜合各方形勢的判斷。而馬佛念提出這個建議,實際上是被勝利沖昏頭腦,對戰争形勢盲目樂觀的結果。從戰場形勢看,雖然陳慶之的七千白袍軍殺得中原魏軍人仰馬翻,但并沒有傷筋動骨,魏軍的有生力量還在。實際上魏軍在大多數戰争中表現出的是一觸即潰的慘敗,卻并沒有死多少人。從戰争治資源和軍隊數量,北魏方面還是有着絕對優勢的。很多北魏軍隊投靠元顥,是因為元顥作為北魏宗室的身份。如果陳慶之殺了元顥占據洛陽,必然被北魏各軍群起而攻之。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雖然說北魏軍的機關戰鬥力遠不如陳慶之的白袍軍,可關鍵是人家人多啊。以七千人和數十萬軍隊打消耗戰,就算每一場都打赢了,那消耗也是不可估量的。這種戰争打下去,不敗也敗了。更何況洛陽雖然為堅城,但地理位置不是特别适合防守,陳慶之隻有七千人,也不足以防守洛陽。陳慶之打仗是充分利用七千精銳的機動性和戰鬥力,如果困守洛陽,早晚有被耗死的一天。而且陳慶之的軍隊都是南朝人,作為客軍在北方沒有根基。廣泛得罪了北方人,容易陷入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中,很可能沒有立足之地。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是以從軍事上看,殺元顥占據洛陽是不可行的,更不好說在這裡割據自立了。從政治上看,陳慶之當時也處于極度不利的境地。他當時同時受到了元顥和蕭衍兩位皇帝的猜忌,這使得他不得不謹慎決策。進入洛陽後雖然元顥給陳慶之加官晉爵,卻拒絕了給白袍軍補給和增援的要求。他還寫信給梁武帝蕭衍,提出南朝軍隊北上增援會引發北方人的集體反抗,請求南朝軍隊停止北上。蕭衍還真聽了元顥的話,讓南朝軍隊止步國境線上,使得陳慶之等待的援兵沒了下文。此時雖然陳慶之在兩國地位極高,但實際上已成為兩個皇帝猜忌的對象。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對元顥而言,陳慶之的南朝軍隊是巨大的威脅,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還是政治上的。隻要有陳慶之在的一天,就提醒着元顥是蕭衍冊封的南梁魏王,他向蕭衍稱臣的事情。這個事情一旦公開,元顥在政治上就失去了稱帝的合法性,會收到北魏朝廷和宗室的廣泛質疑。而元顥也不希望自己成為蕭衍的傀儡,是以必須趕走陳慶之。但他又不希望陳慶之回撤到魏梁邊境,因為那樣陳慶之可能帶着邊境的南梁軍隊北上,這就成為更大的威脅。是以他既不給陳慶之增兵,又不允許他回撤徐州,而是想要陳慶之和爾朱榮打個兩敗俱傷。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對于蕭衍而言,陳慶之攻破洛陽,他最擔心的便是他在洛陽自立稱帝。以陳慶之的軍事能力,加上北魏龐大的國家資源,這将會對南梁形成極大的威脅。蕭衍讓北上的梁軍止步于邊境,看似聽了元顥的話,實際上是猜忌陳慶之的表現。他怕這些軍隊北上後反而被陳慶之掌握,成為千裡送人頭的禮物。陳慶之手裡隻有七千軍隊,而且在北上過程中有了損失。這點軍隊是不足以造反的,反而能夠充分的牽制元顥。蕭衍的目的就是要讓陳慶之和元顥互相掣肘,把這兩人當成他在北魏的提線木偶,左右北魏的國家形勢。

兩朝風雲(三七)副将勸陳慶之殺元顥占據洛陽,陳慶之為何拒絕?

陳慶之正是因為看清楚了政治上處于這種不利的境地,他才拒絕了馬佛念提出的割據洛陽的建議。這個建議看似誘人,實際上是個巨大的火坑。在面臨爾朱榮數十萬大軍的反撲之時,再去搞這種内鬥的事情,全軍覆滅就指日可待了。而且這種事情一幹,不但失信于南北兩個朝廷,還斷絕了傳回南朝的道路。

陳慶之當時是非常理智的,是從軍事和政治多個層面出發的考慮,而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給自己留了很充分的退路,是以在被爾朱榮數十萬大軍圍攻,在遭遇山洪暴發而失敗後,才能夠全身而退回到南梁。如果他聽了馬佛念的話,恐怕隻有埋骨洛陽一條死路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