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國:從南夷小國到問鼎中原

楚國:從南夷小國到問鼎中原

楚國雲紋銅禁

楚國原是漢江間的一個南夷小國,不受人重視。西周初年,諸侯會盟時不能入席,隻被派做看守燈火的雜務。此後還常遭到周王室的讨伐。楚大臣子革說∶"從前我們先王熊繹僻處在荊山,乘着柴車(筚路),穿着破衣服(藍縷),開辟雜草叢生的山林,以桃木做的弓,棗木做的箭向周王室進貢",可見當年的艱辛。直到春秋初年楚文王時(前689年-前677在位)還是"土不過同"(方圓百裡)的小國。

但是,進入春秋時期,南方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從考古材料看,其生産力水準并不比中原各國低,在某些方面還取得領先的地位。

楚國地處江漢平原,有着良好的自然條件,農業比較發達。對農業發展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鐵器,在楚使用也比較早,僅長沙一地,在今天發掘的春秋墓葬,中就出土鐵器好幾件,種類有鐵雷、鏟、纓等工具和匕首、鋼劍等武器。1977年在窯嶺一座春秋戰國間墓中出土一件重3.25公斤的鑄鐵鼎。這樣大型的鑄鐵制品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鑄鐵要有攝氏1150 度到1300度的溫度才能冶煉出來,反映楚國已很好地掌握了控制高溫的技術。鑄鐵出爐時是液态,可以随意澆鑄成各種形狀的器物。它雜質少、質地堅硬,可大批制作堅固而銳利的工具。鑄鐵的生産是冶鐵技術上的一大飛躍,西方各國直到公元14世紀才由塊煉鐵發展到鑄鐵階段,晚于中國1900餘年,鐵器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成為可能。

楚國人也很重視水利灌溉。楚莊王時令尹孫叔敖就曾因堵截汝水,興建期思陂灌溉工程,是我國最早有記載的水利建設。

楚國的青銅冶鑄業相當發達。在湖南麻陽縣九曲彎發現春秋時楚國銅礦井5 口,由山頂開口,順礦脈走向,采用斜井法開采。井寬2-4米,高1.2-1.5米,用15-20厘米直徑的圓木柱做井中支柱,以保證安全。湖北大冶銅綠山銅礦,從商、周時就開始開采,直到戰國時期。在采礦上已使用工程力學原理進行井巷支護,以保證生産者的安全。地下開采用豎井、斜井、斜巷、平巷相結合,初步解決了通風、排水、提升、照明等一系列技術上的難題。煉銅用豎爐,高1.2-1.5米,可以斷定為春秋時期的就有三座。豎爐爐身升高就是煉鐵的高爐。這裡是楚國一個大型銅礦場,從留下的煉渣估計,開采的礦石有40多萬噸,可煉銅10多萬噸。

楚國的青銅品質優良,是制造兵器的好材料,故禁止外流。公元前642年(魯僖公十八年)鄭文公到楚,楚成王在高興之下送給他一些銅料,同時與文公約定∶這批銅不準制造兵器,鄭國隻得用來造了3口銅鐘。

楚國:從南夷小國到問鼎中原

在青銅鑄造技術上,楚國當時也走在前列。楚國的青銅器,造型優美,花紋精緻細膩、流暢而生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1978年到1979年在河南淅川下寺發現一批春秋中期楚國貴族墓,其中2号墓出土的銅器銘文中有王子午和倗的名字。王子午即康王時令尹子庚,倗大概是繼王子午之後為令尹的薳子馮。這裡共出有700餘件青銅器,采用了渾鑄、分鑄及渾鑄與分鑄相結合的多種鑄造法。有一件銅禁和兩件銅盞上,是用失蠟法鑄造成的。此法是将易熔的模料(蠟)制成所要制的器物模型,因蠟質軟,可作精細雕刻。然後在制做好的蠟模型上塗以翻鑄銅器用的液态模泥,使其硬化成殼。反複多次,就成較厚的外殼。将外範加熱,蠟熔化流出,即成一件範,往其中澆入液态青銅液,就鑄成一件複雜的器物。這樣鑄出的器物表面光潔,尺寸準确。現代多用此法鑄造航空發動機、飛彈和儀表等精密度高的器物。下寺楚墓中使用的失蠟法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一種金屬鑄造法。

楚國的數學水準從孫叔敖建造沂城這件事可以看出來。公元前598年(魯宣公十一年)楚莊王派兵北上攻宋,讓令尹孫叔敖在一個月内完成建築沂城的任務,負責建築的封人規劃城的大小,司徒計算出所需十方數量,取土遠近,然後決定需要多少人力,每人帶多少口糧,準備什麼工具。由于計劃周詳,結果按時完成任務。

楚國在科學技術上的這些重要成就,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楚國在春秋時期長期能與齊、晉争雄的物質基礎。

有着雄厚物質力量的楚國,在楚武王、文王、成王、穆王時期,逐漸吞并了周圍小國,已由過去"筚路藍縷,辟在荊山,以啟山林"的小國,發展成為雄踞江漢,觊觎中原,地方千裡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