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權謀三國——鑒别組織内部權謀行為水準的三大名額

權謀三國——鑒别組織内部權謀行為水準的三大名額

學權術就讀三道老師的《權術寶典》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

【原文】初,孫堅娶錢唐吳氏,生四男策、權、翊、匡及一女。堅從軍于外,留家壽春。

策年十馀歲,已交結知名。舒人周瑜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問,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勸策徙居舒;策從之。

瑜乃推道南大宅與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及堅死,策年十七,還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結納豪俊,有複仇之志。

【譯文】當初,孫堅娶錢唐人吳氏為妻,生下四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和一個女兒(俗稱孫尚香)。孫堅在外征戰,把家眷留在壽春。

孫策十多歲就開始結交當地知名人士,廬江舒縣人周瑜與孫策同歲,同樣英武豪邁,年少老成。聽到孫策的名聲,便從舒縣趕來拜訪,兩人一見如故,互相推心置腹,周瑜勸孫策移居舒縣,孫策同意了。

周瑜于是把臨近大路的一處大宅讓給孫策居住,周瑜還到内堂拜見了孫策的母親,兩家互通有無。

孫堅死時,孫策年僅十七,把父親的靈柩送回曲阿老家安葬;之後便南渡長江,移居江都,結交當地豪傑,立志為父報仇。

【權謀解析】衆所周知,孫策定江東,奠定三國鼎立的局勢,周瑜有大功勞,這段材料講的是孫策和周瑜交往的故事。

這段材料可以視為組織内部争對朋友的高階權謀手段,下面我來簡單解析下,周瑜同孫策交往的特性:

一、體面性

組織内部使用權謀的第一個特征是體面性。

從利益上說,周瑜跑去拜訪孫策,本質上還是看在孫堅的威名上,孫策當時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周瑜也是。

廬江周家是的大家族,但當時比起江東的顧陸朱張來說,還是差一些,比起中原大族更是不足一提。

周瑜從舒縣趕去壽春拜訪孫策的行為,其實可以看成是廬江周家在亂世中積極尋找出路的行為。

孫策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能有多大的威望?周家主要還是想通過孫策結交孫堅,進可以以家族力量支援孫堅平定天下,則周家一躍成為頂級士族;退可以說服孫堅割據江東,則周家也可以成為江東一流士族。

但周家對孫堅的态度,也不僅僅是支援,也留了一手,那就是勸孫策搬家,從壽春搬到了舒縣。

從表面上看,這是為了友善兩家人溝通鞏固感情,但同時也暗含将孫堅的家眷當成人質的意思,周家支援孫堅不是白支援的,為了防止孫堅抛棄周家,必然會有所防範。

但如果硬生生的要求孫堅将家眷壓給周家,那就不體面了,朋友嘛,合作大于競争,不比敵人,可以毫不掩飾的使用權謀。

朋友之間的權謀,更需要裹上一層溫情的外衣,用仁義禮智信來修飾打磨權謀的菱角,使之易于接受,不使得朋友寒心。

如果周家以支援孫堅為籌碼,公然要求孫堅将家眷押在舒縣,那聽起來就讓人傷心了,這擺明了是不信任朋友,不給孫堅面子,就算将來孫堅得了天下,也不會太念周家的好,因為這是交易嘛。

二、防守性

組織内部使用權謀的第二個特征,就是防守性。

什麼叫防守性?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敵人之間,自然可以毫無顧忌的使用各種侵略性的權謀去謀取利益,但組織内部不一樣。

組織内部的權謀更像是一道被動觸發的保險,為的是一旦情況有變,在理性上保證自身的基本利益訴求不受損害。

比如說周瑜勸孫策舉家移居舒縣,為的是控制孫堅的家眷,以便從孫堅處撈取利益嗎?不是的。

其主要目的,是擔心孫堅通過自身的支援做大以後翻臉不認人。是以一方面使用溫情手段,通過兩家人的密切交往來鞏固感情;

另一方面也隐藏了硬手段,一旦孫堅敢過河拆橋,那在舒縣的家眷,就是周家手上的籌碼了。

但不到萬不得已,周家是不會這樣做的,除非孫堅主動過河拆橋,家眷都在周家的地盤上,孫堅做出這種舉動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但非常小不等于沒有,一旦情況有變,就将孫堅的家眷收為人質,這是周瑜家為面對将來可能出現的惡劣情況上的最後一道保險。

三、無懈性

組織内部高階權謀手段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懈性。

什麼叫無懈性,那就是必須無懈可擊,不受任何道德上的指責。比如說周瑜勸孫策舉家移居舒縣,能夠受到什麼道德指責?

看不懂的人道行低,還以為真的是單純的密切交流,友善照顧生活。而看懂的人呢?道行較高,隻會是看破不說破?

為什麼看破不說破?因為沒有指責的立足點。周瑜家在舒縣家大勢大,好心要請孫策舉家前往舒縣消費權勢紅利,而你卻指責周瑜家不安好心,妄圖把孫堅的家眷當成人質。

這是什麼行為?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這種話的人,客觀上其實就是在打七傷拳。

在傷害周瑜家之前,運功先将自己打個半死,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他人,把自身的形象都破壞光了,而周瑜家這樣對孫堅的家眷,也是防守型政策,情況不惡化到最壞是根本不會發生的,到時候預言沒有兌現,豈不是臉都被打腫了。

是以能夠看到周瑜家将孫堅家眷當成底牌人質這種操作意圖的智者,是不會去質疑這種可能傷敵一千必定自損八百的事情的,劃不來。

因而,周瑜家的高階權謀行為,就具有了隐蔽性和極高的道德制高點,不懂的人沒資格指責,懂的人不敢指責,自然使用起來也就沒有任何道德包袱。

鑒别評判組織内部權謀行為的水準高低,這三個特性是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