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三代帝王始終受寵的大清開國鐵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濟爾哈朗

作者:四野後人論曆史

大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五月初,57歲的叔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病勢沉重,聞報的順治帝福臨立即輕車簡從的趕往鄭親王府親自探視。

當順治帝一行人來到濟爾哈朗的病榻時,隻見濟爾哈朗還想掙紮起來要行國禮,但被順治帝上前制止了。

順治見濟爾哈朗欲言又止,連忙坐在濟爾哈朗的病床邊拉住他的手問:“叔父還有什麼遺言想說,請一一告訴朕,朕定當照叔父之言去辦!”

聽了皇帝這番話,感激涕零的濟爾哈朗留下這樣發自肺腑的遺言。他說:“臣自幼蒙太祖皇帝收養宮中,早晚多承教益,又承太宗皇帝信任,聖上您寵用,身受三朝厚恩,未能抑報,不勝悲痛!今當永訣,伏望聖上早取雲桂消滅桂王政權,統一四海。惜乎,臣今後隻能在地下看到聖上一統天下了。”

順治聞言,仰天淚流滿面的大呼道:“天呀!為什麼不許朕的叔父長壽啊!”言罷接着頓足痛哭不已,最後幾至昏厥的順治在群臣的力勸下方才答應回宮。但他出了濟爾哈朗病房,依然停留在鄭親王府久久方才離去。

後數日,濟爾哈朗病逝在府中。順治得到訃告,诏令停朝七日,然後賜銀萬兩,将濟爾哈朗安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白石橋,并為他立碑記功,碑文系順治帝親筆所書。縱觀整部清史,親王去世,僅有濟爾哈朗享有停朝七日之殊榮。

曆三代帝王始終受寵的大清開國鐵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濟爾哈朗

那麼,這位享此殊榮濟爾哈朗到底是何許人也?他又憑什麼得到清王朝三位帝王的如何厚待呢?

濟爾哈朗系追封的和碩莊親王努爾哈赤親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平定遼東女真諸部落時,以舒爾哈齊立功最多,是以創業時代努爾哈赤哥倆真應了那句“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那句老話。

然而好景不長,但他們哥倆事業做大以後,兄弟倆便由配置設定不公還有對事物的看法不同而産生了諸多分歧,這種分岐最終導緻他們哥倆徹底反目,而舒爾哈齊也因抗争失敗被努爾哈赤幽禁至死。

雖然這樣,但努爾哈赤對待舒爾哈齊的諸子也就是幾個侄兒還是不錯,尤其是濟爾哈朗,他自幼就被努爾哈赤收養在自己家中,而且還對他視若己出,同時還讓他與自己的兒子皇太極等人一起生活學習,這也是日後皇太極繼位以後與濟爾哈朗這個堂弟關系始終如一的主要原因。

努爾哈赤去世後,繼位的皇太極自然會重用濟爾哈朗這個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堂弟。但凡皇太極征讨四方時,都是留下濟爾哈朗鎮守盛京,就往這點就足見皇太極對他信任。

皇太極為了擺脫“四大貝勒”南方而坐的後金政權的統治形式,是以他一直再想方設法的打擊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的諸旗的勢力。睿智又精明的濟爾哈朗看透了皇太極想南面獨尊的心思,是以他建議皇太極在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基礎上組建漢軍八旗,用以培養支援皇太極的力量。

二貝勒阿敏系莽夫一個,他仗着自己是鑲藍旗主的原因,就經常與三貝勒莽古爾泰一起與皇太極相抗衡。濟爾哈朗知道親哥不是皇太極的對手,更出于對他的安危考慮,幾次勸谏哥哥凡事要與皇太極協調一緻。但阿敏就是不聽,是以他最終叫皇太極找到了借口,是以他就此失去了鑲藍旗旗主之位,而且還被削去了二貝勒之爵并被關了起來,從此他的鑲藍旗旗主的位置就被皇太極授予了濟爾哈朗。

曆三代帝王始終受寵的大清開國鐵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最精明之處就在于皇太極去世以後立儲的問題上。是時,以皇太極的兩黃旗的臣下誓死必立皇子,而擁有兩白旗的阿濟格、多爾衮、多铎三兄弟卻想立多爾衮為帝,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際,還是濟爾哈朗出面調和,最終多爾衮接受了他與代善的建議,擁立時年6歲的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而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衮以叔王的身份理政。

多爾衮狼子野心就想當老大,本來在盛京時是以濟爾哈朗為首他為副而确定的輔政班子,這時下指令還是以濟爾哈朗為首。但多爾衮借着他占領北京之機,輕松的奪得首位輔政親王之位,然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成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直至成為太上皇之“皇父攝政王”。

自多爾衮成為“叔父攝政王”起,濟爾哈朗整整被多爾衮打壓了七年之久,直到順治七年多爾衮死。

多爾衮死後其親兄英親王阿濟格試圖承繼多爾衮的衣缽,繼續以叔父輔政,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是濟爾哈朗發現了他的企圖,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團滅了阿濟格。

在順治清算多爾衮之罪時,還是濟爾哈朗說服多爾衮的兩位親信博洛、尼堪兩親王,并通過他們揭露了多爾衮的種種謀逆之心,進而讓順治帝徹底清算了多爾衮。

憑此種種功績,濟爾哈朗成為三代帝王最信任之人。這還不算,曆史進到乾隆時代,濟爾哈朗憑功得以和代善、多爾衮、多铎等人一起進了盛京賢王祠,進而享受着後人的朝夕祭祀。

曆三代帝王始終受寵的大清開國鐵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濟爾哈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