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三代帝王始终受宠的大清开国铁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济尔哈朗

作者:四野后人论历史

大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五月初,57岁的叔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病势沉重,闻报的顺治帝福临立即轻车简从的赶往郑亲王府亲自探视。

当顺治帝一行人来到济尔哈朗的病榻时,只见济尔哈朗还想挣扎起来要行国礼,但被顺治帝上前制止了。

顺治见济尔哈朗欲言又止,连忙坐在济尔哈朗的病床边拉住他的手问:“叔父还有什么遗言想说,请一一告诉朕,朕定当照叔父之言去办!”

听了皇帝这番话,感激涕零的济尔哈朗留下这样发自肺腑的遗言。他说:“臣自幼蒙太祖皇帝收养宫中,早晚多承教益,又承太宗皇帝信任,圣上您宠用,身受三朝厚恩,未能抑报,不胜悲痛!今当永诀,伏望圣上早取云桂消灭桂王政权,统一四海。惜乎,臣今后只能在地下看到圣上一统天下了。”

顺治闻言,仰天泪流满面的大呼道:“天呀!为什么不许朕的叔父长寿啊!”言罢接着顿足痛哭不已,最后几至昏厥的顺治在群臣的力劝下方才答应回宫。但他出了济尔哈朗病房,依然停留在郑亲王府久久方才离去。

后数日,济尔哈朗病逝在府中。顺治得到讣告,诏令停朝七日,然后赐银万两,将济尔哈朗安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并为他立碑记功,碑文系顺治帝亲笔所书。纵观整部清史,亲王去世,仅有济尔哈朗享有停朝七日之殊荣。

历三代帝王始终受宠的大清开国铁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济尔哈朗

那么,这位享此殊荣济尔哈朗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又凭什么得到清王朝三位帝王的如何厚待呢?

济尔哈朗系追封的和硕庄亲王努尔哈赤亲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遗甲”起兵平定辽东女真诸部落时,以舒尔哈齐立功最多,所以创业时代努尔哈赤哥俩真应了那句“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那句老话。

然而好景不长,但他们哥俩事业做大以后,兄弟俩便由分配不公还有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而产生了诸多分歧,这种分岐最终导致他们哥俩彻底反目,而舒尔哈齐也因抗争失败被努尔哈赤幽禁至死。

虽然这样,但努尔哈赤对待舒尔哈齐的诸子也就是几个侄儿还是不错,尤其是济尔哈朗,他自幼就被努尔哈赤收养在自己家中,而且还对他视若己出,同时还让他与自己的儿子皇太极等人一起生活学习,这也是日后皇太极继位以后与济尔哈朗这个堂弟关系始终如一的主要原因。

努尔哈赤去世后,继位的皇太极自然会重用济尔哈朗这个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堂弟。但凡皇太极征讨四方时,都是留下济尔哈朗镇守盛京,就往这点就足见皇太极对他信任。

皇太极为了摆脱“四大贝勒”南方而坐的后金政权的统治形式,因此他一直再想方设法的打击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的诸旗的势力。睿智又精明的济尔哈朗看透了皇太极想南面独尊的心思,因此他建议皇太极在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基础上组建汉军八旗,用以培养支持皇太极的力量。

二贝勒阿敏系莽夫一个,他仗着自己是镶蓝旗主的原因,就经常与三贝勒莽古尔泰一起与皇太极相抗衡。济尔哈朗知道亲哥不是皇太极的对手,更出于对他的安危考虑,几次劝谏哥哥凡事要与皇太极协调一致。但阿敏就是不听,所以他最终叫皇太极找到了借口,因此他就此失去了镶蓝旗旗主之位,而且还被削去了二贝勒之爵并被关了起来,从此他的镶蓝旗旗主的位置就被皇太极授予了济尔哈朗。

历三代帝王始终受宠的大清开国铁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最精明之处就在于皇太极去世以后立储的问题上。是时,以皇太极的两黄旗的臣下誓死必立皇子,而拥有两白旗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却想立多尔衮为帝,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际,还是济尔哈朗出面调和,最终多尔衮接受了他与代善的建议,拥立时年6岁的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衮以叔王的身份理政。

多尔衮狼子野心就想当老大,本来在盛京时是以济尔哈朗为首他为副而确定的辅政班子,这时下命令还是以济尔哈朗为首。但多尔衮借着他占领北京之机,轻松的夺得首位辅政亲王之位,然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成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成为太上皇之“皇父摄政王”。

自多尔衮成为“叔父摄政王”起,济尔哈朗整整被多尔衮打压了七年之久,直到顺治七年多尔衮死。

多尔衮死后其亲兄英亲王阿济格试图承继多尔衮的衣钵,继续以叔父辅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济尔哈朗发现了他的企图,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团灭了阿济格。

在顺治清算多尔衮之罪时,还是济尔哈朗说服多尔衮的两位亲信博洛、尼堪两亲王,并通过他们揭露了多尔衮的种种谋逆之心,从而让顺治帝彻底清算了多尔衮。

凭此种种功绩,济尔哈朗成为三代帝王最信任之人。这还不算,历史进到乾隆时代,济尔哈朗凭功得以和代善、多尔衮、多铎等人一起进了盛京贤王祠,从而享受着后人的朝夕祭祀。

历三代帝王始终受宠的大清开国铁帽子王睿智又精明的济尔哈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