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品和應用前景廣闊 大資料為資訊社會賦能

今年5·17世界電信和資訊社會日主題是“發展大資料,擴大影響力”,這是國際電信聯盟首次将“大資料”設為主題。發展大資料最活躍的是網際網路公司,與bat等網際網路巨頭相似,通信營運商儲存和管理的資料量也十分驚人,通過把資料變為工具,使之成為gdp的“倍增器”。

目前,整個通信網絡正在努力實作支援更大資料流量和更多終端的連接配接,5g帶來的萬物互聯遠景将會使整個通信網絡中增加上百億的連接配接,這些連接配接需要通過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賦予更多的智慧,為整個資訊社會賦能。

通信營運商沉澱海量資料

如何更好地發揮資料資産的價值,對于通信營運商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通信營運商是大資料的傳送者、生産者和使用者。營運商中的大資料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cs(circuit switch)域中的信令資料,主要包含使用者的電話呼叫記錄(cdr)、短信發送記錄以及終端與網絡的其他互動記錄(如終端的開機消息、位置更新消息、鑒權消息)等;第二類是ps(packet switch)域中的ip包資料,ps域資料主要包含使用者上網時的控制面和使用者面資料包記錄,控制面資料如aaa的鑒權、認證資料包,pdp建立、更新、删除等,使用者面資料主要是使用者的上網記錄資料;第三類是包含使用者個人屬性的crm資料,主要包含使用者的身份資料資料、産品的訂購資料、使用者的消費資料、使用者的支付資料、使用者的套餐資料、使用者的終端資料等。

目前通信營運商對這些資料的管理能力已經達到了新的水準。中國聯通資訊化事業部副總經理範濟安告訴記者,自2012年中國聯通成立全集團範圍内的大資料中心以來,中國聯通在持續強化和提升對公司内部資料支撐能力的同時,加快建設中國聯通大資料應用開放平台,已形成國内除bat外最大的雲架構大資料平台,沉澱了海量的資料。

現在這一平台存儲容量為85pb,hadoop叢集的計算能力已近4500個節點,平台上集中了全國4.1億多使用者資料和gps級的實時位置資料,建立了涵蓋9大類,共計3800多個使用者标簽體系;可輕松識别4億url,20萬個網際網路産品,約4200個手機品牌、10.5萬個終端型号;日處理5480億條上網記錄資訊,670億條位置資訊,170億條計費詳單。每月可支撐内部各種資料查詢服務超過6000萬次。

範濟安說,在資料安全保障水準提升方面,2015年,面向全集團釋出了《中國聯通資料服務安全管理辦法》,加強資料輸出及應用監管,嚴格把控資料品質及資料擴散,有效開展資料治理,保障資料安全和品質,處理好個人隐私保護(嚴格控制可追溯到個人或終端的資料授權和應用),讓資料隻能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内使用,提供持續、穩定、高效的大資料營運服務。2016年資料中心整體通過了iso27001國際資料安全标準認證,實作了既定資訊安全目标,資訊安全和商業秘密資訊洩露事故為零。

中國電信在大資料方面動手也很早。2014年11月4日,在中國電信牽頭下,由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中國電信、亞信、東方航空、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等45家機關聯合組成中國企業大資料聯盟。2015年11月,中國電信正式釋出了大資料開放平台和“天翼大資料”品牌,并推出精準營銷、風險防控、區域洞察、咨詢報告4類資料型産品及大資料雲平台型産品,重點服務于旅遊、金融、廣告、政府、交通等行業。

大資料産品和應用

前景廣闊

中國聯通在2016年推出了六類大資料産品:沃标簽、沃平台、沃征信、沃營銷、沃指數及智慧足迹。前兩個産品的定位是通用的基礎服務,目标是将聯通的資料通過标簽的形式進行開放,供合作夥伴在沃平台上使用。後四類産品屬行業應用,為特定的行業提供特定的服務。

範濟安表示,六大産品中沃風控和沃指數取得了巨大成功,收到金融領域和網際網路企業的熱烈響應。一年多來發展了200多個政企客戶,其中既有各大部委,又有頗具代表性的網際網路企業;金融行業裡各大保險公司等尤顯活躍,同時許多初創公司中小企業也紛紛利用聯通開放的資料與平台開發營運自己的應用。

到目前為止,中國聯通已經形成了征信風控、沃指數、精準營銷、使用者标簽、能力開放平台、智慧足迹、沃廣告、沃旅遊、沃政務大資料共計九大産品。

中國聯通與國家旅遊局共同開發釋出的旅遊大資料指數、與騰訊公司共同開發營運的防電信欺詐的天眼、與招聯公司共同開發并在雙方各自業務中部署使用的沃信用分、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的個人征信查詢系統大資料應用已經實作了資料的深度融合。其中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的個人征信查詢系統獲得工業部頒發的“司馬”獎特等獎。

風險防控産品基于中國電信使用者标簽資料,建立使用者信用模型,主要服務于銀行、保險、征信、p2p等金融機構,在貸前風險防控、貸中風險管理、貸後風險追蹤等方面提供大資料服務;區域洞察産品基于中國電信使用者位置标簽資料,為道路交通、區域人流分析、商業選址分析、智慧城市建設、智慧旅遊建設等領域提供資料服務。

中國移動利用大資料精準扶貧。智慧精準扶貧系統依托中國移動在it和資料方面的資源及能力,具備精準識别、精準比對、精準幫扶與精準管控等功能,可以實作貧困組織(縣/村等)、貧困戶、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别,系統不僅可以在電子屏上精準顯示貧困戶、幫扶黨員幹部等的資料資訊,還能通過資料圖表分析出貧困人口緻貧原因、務工狀況、教育程度,圖文并茂、一目了然,可以更精準地制定扶貧方案。

通信營運商

發展大資料僅是開端

電信營運商發展大資料,也面臨很多挑戰。範濟安說,經過四年的建設運作,中國聯通在資料集中、平台建設、對外開放和服務營運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國内具備一定的領先地位。與國内同行相比,中國聯通的領先優勢有四點:全國集中的資料、資料品質、平台規模與能力、集團與分子公司之間協調發展的一體化營運體系。“同國外同行相比,應該說我們是兩優一劣:資料量和應用廣度與深度要遠遠優于國外;而在技術方面,大量使用的開源軟體還都源自國外。”

目前,針對“網際網路+”或産業網際網路中所需的多行業業務和資料融合模式,首先,在對外開放方面,營運商過于聚焦在銀行、保險、征信等領域,在工業制造等行業的案例寥寥無幾。其次是缺乏像德國“工業4.0”中的大資料或其中的工業資料空間ids那樣有個系統化的頂層設計,流于摸着石頭過河。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即營運商隻能做到有限的資料開放,而沒有做到資料共享和多方資料的整合。

範濟安表示,出于防止資料擴散,使用者個人資訊可能受到侵犯,資料價值無法持久化等方面的考慮,中國聯通在資料對外合作方面往往采取的是“請進來”的方式(這也是營運商的普遍情況)。這樣的做法有兩個缺陷:一是過于以我為中心,請進來的基本都是自身沒資料或有資料也不願意分享的合作夥伴;二是如果大家都堅持這種“請進來”的模式,不能實作多方資料的整合,跨行業應用就得不到發展。

歐洲最大應用科學研究機構、有2萬多研究人員、20億歐元研究經費的德國fraunhofer研究所在德國“工業4.0”項目中啟動和上司了德國工業數字化創新的工業資料空間子項目(ids),該子項目專注于跨行業資料代理交換和資料應用,其目的是将分散的工業資料轉換為一個可信的資料網絡空間,目前已經得到德國或國際30多個重點企業支援,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如歐洲著名的保險公司allianz、最大的it服務公司atos origin、世界知名的拜耳制藥公司、世界頂級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國技術檢驗協會tuv、大衆汽車、重型工業公司克虜伯、蒂森等。

“ids中的去中心化思想摒除了将資料都集中在一個平台上進行整合、共享的方案,奠定了大資料持續順暢發展的基石。”範濟安說,“是以我們在積極與fraunhofer研究所合作,希望能夠借鑒他們的經驗,滿足30家世界500強企業到中國來發展的需求,發展資料交易技術,打造一張去中心化的、由認證的合作夥伴自營的中國式工業大資料網,實作中國聯通從‘請進來’到‘走出去’的發展願望,實作三家營運商以及衆多大資料企業在資料合作上共享共赢的願望。此外,我們也在與我們的戰略合作夥伴西班牙電信在多個次元開展合作。”

從資料資源或資産的角度,網際網路企業的資料一般受限于本身的業務和資料基因,其資料的範圍和深度都是有限的。營運商在大資料領域具有其他行業無可比拟的優勢,主要展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規模性。一方面是資料體量大,每天産生的資料以pb計算,具有豐富充足的資料源;另一方面是資料次元全面,包含使用者行為、地理位置、上網行為、運動軌迹、支付能力、咨詢投訴等資訊;二是準确性。網絡系統可實時産生與終端使用者相關的多元度行為資訊,準确實時的反映使用者行為狀态。三是連續性。網絡資料可持續提供,具有連續和可追溯性,僅取決于資料的存儲政策,無人為因素幹擾。而且通過這些不同次元資料的交叉關聯,可以創造更多的新資料和新價值。

作為營運商,盡管在資料資源上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并不意味着僅靠自身的資料就所向披靡。尤其是在跨行業的複合場景下,多個資料源的關聯分析能産生出更大的價值。這就要求營運商還要整合更為廣泛的外部資料源,包括其他行業、公司及政府機構。

通信營運商發展大資料,目前僅僅是一個開端。整個通信網絡正在努力實作支援更大資料流量和更多終端的連接配接,5g帶來的萬物互聯遠景将會使整個通信網絡中增加上百億的連接配接,這些連接配接需要通過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賦予更多的智慧,需要營運商通過持續不斷的投入和深入的行業分析,為整個資訊社會賦能。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