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跟中老年人有時候互相看不順眼。
年輕人嫌中老年人爹味太重,動不動就說教;中老年人笑年輕人乳臭未幹,你們喜歡的東西,那都是我們當年玩剩的。
edg奪冠,在輿論場陷入了同樣的陷阱。
①
中老年人有中老年人的審美,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總以中老年人的想法去揣摩年輕人,固然是食古不化,但以年輕人的想法去揣摩中老年人,恐怕也是強人所難。
誰都年輕過,誰都會老——就像刷屏的edg,他可能代表了一批人的喜好,但中老年人是以便嗤之以鼻,覺得國将不國,其實大可不必,以我們這些70後、80後的人來說,多少也有過相似的經曆,誰還沒有大學時候結伴去打cs、打帝國時代的經曆呢?
隻是我們那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當年純粹作為娛樂的遊戲,今天已經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行業。
2001年中國隊出線的時候,我的室友慫恿着要到校園内遊行,我因為太懶也沒有參與,但最終還是在校園裡聽到了零星的遊行聲音。
到了2002年的韓日世界杯,中國隊第一場對哥斯達黎加的比賽,相輝堂大禮堂座無虛席,我們在投影上目睹了中國隊曆史上第一場世界杯正賽,盡管輸了,現在想起來,那也還是難以磨滅的回憶……
誰又想到,20年過去了,中國足球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倒退20年呢?
edg奪冠後,我的幾個同行紛紛發表意見,意思是,電競才是潮流,電競才是方向,中國足球沒前途。
确實,中國足球如果還是按照現在的搞法,的确沒前途,但電競和足球,并非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沖突關系,。
電子競技,是年輕人,中國足球,是老男人:
年輕人,關心的是edg,
中年男人,關心的是ed。
萎靡不振的中年男人羨慕年輕人時間夠長,時間夠長的年輕人卻羨慕中年人有車有房。
中老年人羨慕電競有關注,有流量,然而電競面對的政策大勢,社會輿論未必友好;年輕人嫌中國足球基礎差,沒流量,但國足一場12強賽也輕輕松松上熱搜。
各壞心事,執手相看,竟無語凝噎。
②
很多人表達了這個觀點:
電競的風起雲湧,最大的秘訣,在于重視使用者體驗:好看又好玩。
傳統的體育,大抵還是觀衆經濟,但電競,則是粉絲經濟——模式沒有優劣,适合就好,隻不過這個手機、網絡的年代,粉絲經濟的能量似乎要一統天下。
但無論是觀衆經濟還是粉絲經濟,最終的落腳點都在于,你要有好的産品,要讓使用者有好的體驗,才會長久不衰。
這一點,适合年輕人,也适合中老年人。
大約是在2005年,機緣巧合,我在北京采訪了幾個電競界當時在中國的頂級大咖,其中一位叫alex(卞正偉),他所在的戰隊獲得了當年某個世界大賽的cs冠軍,而他則是mvp。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我當年在大學裡跟同學去網吧玩的cs後來登堂入室,成為一項正式的比賽,也沒想到過,這位mvp,曾經是重慶紅岩隊的梯隊成員,他在梯隊的一名隊友,後來就是效力過深圳、上海申花的陳永強。
他也笑着說:“我當年本來想踢足球的,但沒想到球沒踢出來,後來去打遊戲了……”
也就是在我采訪之前,剛爆出了陳永強被砍事件,mvp說:“我們當時不算熟,新聞出來以後,我特意确認了一下,的确是他。”
扯了一段閑篇:當年采訪alex,還有其他人包括小t、廣漠、沙際春的時候,雖然他們已經是國内頂級大咖,但他們的訓練環境,收入水準,都處于剛起步的低潮,他們的熱度更是遠遠無法跟足球相比,更重要的是,不确定性。
這個行業到底有沒有未來,有沒有前景?alex很懷疑,自己當年放棄足球,去搞電競,是不是一個正确的選擇。
十幾年過去了,答案是清楚的。
至于我的同行對于中國足球的懷疑,我隻能說:政策、資金樣樣都傾向于足球,搞成今天這個鬼樣:
自作孽,不可活。
成績差,形象差,踢的比賽内容不忍卒睹,何談産品體驗?何談使用者體驗?
但罵歸罵,由此判斷中國足球沒有前途,也未免過于輕率武斷。
中老年人有中年危機,但中老年人未必就一定是落伍者。
畢竟,iphone1面世的時候,喬布斯已經52歲了。
我們這些中老年人,互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