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共享經濟”時代如何保護個人資訊安全需高度重視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兩年,從共享酒店到共享廚房,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從共享充電寶到共享雨傘……“共享經濟”已經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雖然很多模式是租賃模式的變形,但是由于展現了“不轉移所有權,讓更多的人享受使用權”的特點,專家認為符合現有的市場條件。“共享經濟”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有關專家提出了建議。

中央财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教授認為,如當下正在火拼的共享單車,仿佛一夜之間讓街頭巷尾到處是新車,這其實增加了整個社會成本。“現在各種共享經濟模式,因為有了快捷支付的入口能夠友善更多使用人。通過支付小量租金即可拿到使用權,并不需要購買所有權。同時原所有權人通過收取押金,可以放心地出讓使用人的使用權。收取使用人押金的共享經濟模式,内在隐藏着資金池及相應收益權。目前投資者比較看重的商業模式。”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分析,現在很多産業都打着假共享真租賃的名義,進行宣傳和融資,很容易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現在的所謂共享經濟投資,消費者權益保障,包括平台責任都存在很大風險。它的這種商業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一般都是通過集中融資,包括對消費者預付款的吸納讓自己企業繼續生存。

專家分析,租賃,商家肯定賺不到錢,他們看中的是使用者的押金和預付款,實際上是一種資本運作。而目前出現的一窩蜂而上,市場上出現的“羊群效應”必須警惕。

黃震表示,“這樣的共享經濟肯定不可持續,甚至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嚴守法律底線,防止以共享經濟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

本輪“共享經濟”興起,基于整個社會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特别是物聯網技術的興起,通過晶片傳感、全球定位、掃碼支付等新型的技術支援,使共享經濟模式受到青睐,而朱巍提醒,如何保護使用者個人資訊安全需引起高度重視。“這些打着共享經濟大旗的商家,利用移動用戶端等網絡資訊新技術新手段,大肆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和行為資訊,主要目的在于收集這些資訊之後,向消費者提供網際網路精準營銷和精準廣告,很多使用者在安裝了各種五花八門的app之後,個人資訊就通過各種管道洩露出去了。這點非常危險。”

我國網絡安全法6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個人資訊的保護,包括這種利用網際網路分享模式運作下的個人資訊保護,需要落實到位。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