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1950年,中蘇簽署《互助條約》後,國内全面學習蘇聯發展迅速。"蘇以蘇為先,俄為師"已成為新中國建國之初的目标。中國希望利用蘇聯培養自己的科技人才。是以,作為科學教育發展10年計劃的一部分,中央委員會決定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規模派遣學生。

1951年,中國派出留學生380人,其中蘇聯學生375人,蒙古5人,新中國首次留學高潮拉開帷幕。從此,一群被遣送回國的學生離開了這個國家。直到1965年,當學生被派往蘇聯傳回家園時,根據不同的方向,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傳回的公務員班;他們在各個領域發揮了主導和關鍵作用。

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

公務員制度已顯示出極大的突出地位

1951年至1965年間,黨和國家派學生留在蘇聯,懷着為祖國服務的理想,回國後,有的成為中央到地方一級的公務員,為國家建設做出了貢獻。

江澤民同志,1955年在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實習,曆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李鵬同志畢業于莫斯科電力學院,成績優異,曾擔任國務院總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劉華清、李建興、李偉清、于家華、錢其琛、宋健、曹剛川、周光超、李貴新、葉當選的平等國家上司人,也有蘇聯背景。此外,鐵道部部長傅志軒、機械部長何光遠、國礦部長朱曾、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超、科技部長朱麗蘭、航天工業公司總經理劉繼遠...改革開放後,已有200多名學生成為國務院部級以上上司幹部。

還有一些學生曾擔任過省級和部級上司職務。例如,上海市副市長劉振元、吉林省省長何祝康、湖北省省長賈志傑、中國共産黨甘肅省委書記李子琪等。他們在各自的立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
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

專業領域專注

1951年至1965年回國後,在蘇聯留學的學生在科教、經濟、藝術、軍事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促進自然科學。在此期間,外國留學生,珍惜國家提供的學習機會,回國後在數學、實體、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出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數學——顧朝豪、王玉坤等顧朝豪于1959年獲得莫斯科大學實體數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得蘇聯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在蘇聯學習期間,他完成了博士論文《論變換定理的普遍性及其在微分幾何中的應用》。1959年,顧朝豪回國,取得了新的成就,并決定作為一個無限連續的群體,所有真正的線性群的粉絲群,比國外的相關工作早了五年。(1)"兩彈一星"是當時國家重點工程,顧朝浩率先給出了機翼超音速繞組問題的數學證明,這項研究的結果比西方早了15年。(2)2009年8月6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準許,一顆以顧朝豪命名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實體-周光超、唐曉偉等周光超是中國理論實體的代表性專家,1957年至1960年在蘇聯莫斯科杜布納的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間,他發表了30篇關于基本粒子反應、對稱性質和弱互相作用的論文,并兩次獲得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學獎。1958年,粒子的螺旋振幅首次提出,進而成為世界公認的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創始人之一。周光回憶起1961年進入國家第九研究所第二飛機部,從事原子彈的理論設計,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研制掃清了一些重要障礙, 推進原子彈理論研究。

化工領域——王福松、袁成業等。1955年,王福松在蘇聯科學院列甯格勒高分子研究所學習,成為第一位在蘇聯門捷列夫化學會議上發表學術演講的中國學生。當時,由于橡膠發展技術的封鎖,中國95%的橡膠是進口的。1960年回國後,王福松立志解決中國橡膠發展問題。通過王福松等人的不懈努力,中國終于研制出合格的橡膠,為我國工業建設和"兩彈"研究提供了保障,也為國防建設奠定了基礎。

生物領域——水、闫廷雲、魏江春、沈偉芬等1959年,他從蘇聯列甯格勒大學畢業,中國細胞生物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國内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00多篇進階論文,提出了獨特的見解,揭示了許多與染色體先進結構和細胞化學相關的新現象。水族開創了兩套完整的小冰小麥異質化體系,為冰草有用轉基因小麥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此外,地球科學領域的控制專家宋健、趙鵬達、農業領域的童清喜、蔣毅源、董玉軒、王偉華等,醫學領域的吳偉、秦伯一等,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其次是經濟學領域的成功。從1950年到1965年,從蘇聯回國的學生在經濟學和其他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别代表劉國光、董福軒等。

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著名經濟學教授陳偉孫考入經濟系。1951年,他作為研究所學生進入蘇聯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專攻國家經濟計劃,專注于全面平衡問題。他于195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1992年中國共産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積極擁護者,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确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主要著作有《論經濟改革與經濟調整》、《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新階段》、《中國經濟趨勢——宏觀經濟運作與微觀經濟改革》等。劉國光"包容現代東西方經濟理論,對中國經濟改革具有非凡的學術成就和貢獻,被譽為中國經濟學松散穩中學派的代表,是當代中國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③

和劉國光一樣,董福軒也是蘇聯最優秀的學生之一。1946年,董福軒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導師是哈佛大學著名研究所學生經濟學家、中國發展經濟學創始人張培剛。1953年,董被派往蘇聯莫斯科經濟學院,1957年從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布雷耶夫和圖列茨基手中獲得副博士學位。回國後不久,他就成了著名經濟學家孫業芳的得力助手。改革開放前,董福軒創立了經濟增長理論,即"董氏再生産模式",即國民經濟平衡理論、國民收入理論,産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改革開放後,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他發表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以辯證的視角看待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可缺少的重要設計者。文化大革命後,他與其他老一輩經濟學家一起,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新觀,打破了長期囚禁人們思想的舊觀,重新诠釋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公有制經濟實作的關系。④

三是藝術領域的成就。從1951年到1959年,共有77名青年學生被送去學習音樂、戲劇、電影、藝術、雕塑等藝術(5)回國後,教人育人,開展藝術研究,促進中國藝術文化的發展。

音樂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有吳祖強、郭淑珍、李德倫、尹成宗、劉世坤等。

1953年,吳祖強前往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58年回國後,他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自1978年以來,他長期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院長,長期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會長。1960年,他寫了一部交響曲《英雄詩篇》,被蘇聯國家廣播電台用作永久錄音集。1980年,他創作了《幻想交響曲——為真理而死的戰士》,該書于1981年獲得中國首屆交響樂獎優秀獎。吳祖強的教科書《宋作風與作品分析》先後在中國大陸、港澳台等地出版,并榮獲1987年度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

利德倫于1953年在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并于1956年從蘇聯指揮家阿諾索夫那裡加入了匈牙利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他于1957年回國,擔任中央交響樂團的指揮。李德倫曾應邀赴歐、美洲演出,擔任客座指揮,先後指揮過蘇聯列甯格勒、莫斯科等城市20多個樂團。1985年,他擔任梅内溫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1986年擔任第8屆柴可夫斯基國際大提琴比賽的評委,同年被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李斯特獎章,1997年被俄羅斯總統鮑裡斯·葉利欽授予友誼勳章。

在戲劇方面,主角是徐曉忠、張啟宏等。

1955年,許曉忠進入蘇聯國家盧納恰爾斯基戲劇藝術學院學習。1959年,他在哈爾濱歌劇院執導了自己的畢業實習劇《樂觀的悲劇》,後來在北京、上海等地巡演,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文章贊不絕口,他也受到了朱德主席的接待。他的導演《三舒平紀事》是1980年代後期中國戲劇舞台上的代表作品。

四是在國防和軍事領域出類拔萃。從1951年到1965年,中國向蘇聯派遣了800名軍人。回國後,有的調到國防科技工業部門或當地參加建設,有的留在軍隊,有的從事軍事教育。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将軍,甚至中央軍委上司人,如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曹剛川,在軍隊建設、軍事教育和國防科技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綜上所述,1950年至1966年間,中國大規模選拔青年師生到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學習,是黨和國家在當時國内外特定形勢下為恢複國民經濟而作出的重要決定。 加快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出國留學是國家迫切需要的,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真學習,刻苦學習。回國後,他們在軍事、科技、經濟、教育、農業、文化藝術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國家的愛國情懷和事業興業的精神,無愧于新時代的國際學生乃至所有知識分子的學習。(神舟學者2021年第6-7期|周棉 西安思源學院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江蘇師範大學留學生與現代漢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注釋:

(1)《張世洲:中國近代數學史》,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44頁。

(2)翟邦琪:《星光燦爛》,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年,第101頁。

(3)崔克良、楊兆奎:劉國光:中國市場導向改革的第一倡導者,見《中國經濟時報》編輯部:經濟記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第216頁。

(4)郎先平:"董老的逝世是經濟界乃至國家的巨大損失",見董撫軒經濟發展基金會《紀念董福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330頁。

(5)《周尚文:新中國早期"留蘇潮的筆錄與思考》,華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04頁。

本文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國家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傳播和傳播服務。

使用者名: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