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作者:美國僑報網

【僑報記者陳勇青舊金山報道】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王東華在其官邸接待了來自灣區60多位留華畢業生,其中有中美建交40周年的見證者、建設者、推動者,他們歡聚一堂,分享中美建交40年的風雨曆程和留學經曆與趣事,以及在兩國關系友好發展方面所做的事,如今面臨挑戰時他們又将如何面對。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總領事王東華及領事館多位副總領事及官員與留華留學生合影。

(一)高棣民(thomas gold):加州柏克利大學社會系教授,中美建交40年的見證者,第一代美國公派留華學生。

高棣民稱,40年前的他以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前往北京語言學院學習,後轉到上海複旦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當時中共中央十一大三中全會剛結束不久,他感覺其意義對中國以後的發展起到了巨大影響。

從那以後,他經常到上海的人民廣場,群眾都熱情地與交談,希望從他那裡了解更關于美國的事情,人們非常渴望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上海的人民廣場已經不是當年的人民廣場,上海如今的基礎建設、硬體、軟體建設,而且年青一代通過多種管道不斷成長,世界觀更強,讓他感覺到中國開放之大門已經無法關閉。

對于美中面臨的挑戰,高棣民表示,他一生為美中兩國各方面的交流和友誼作努力,如果兩國不好的話,他感覺浪費自己和許多人的努力,對于美國聯邦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限制,他認為,美國對世界任何國家的留學生、通路學者都應該抱着開放态度,這才會對世界和平起到促進作用,同樣中國也應該對外國學者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現在互動出現一些消極情況,但人民之間的交流都是友好,為了兩國友好,無論任何時候,他也會繼續為此奮鬥。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高棣民(thomas gold)(右)向王東華總領事展示他當年在上海留學的舊照片。

(二)無憂(adam wright):雲南師範大學留華留學生,作為聚會的搞手,他代表留華留學生感謝王東華總領事的熱情招待。

無憂說,1998年在留學昆明,炎熱的氣候對于成長在灣區的他并沒有感覺到昆明四季如春的美好,留學期間的乘車經曆,所遭遇的笑話和出錯,讓他的中文不斷提高,就如與朋友搓“麻将”時,他把“糊”了聽成“服”了,叫了幾年後才發現是錯的。留學時期讓他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和友好,也是他印象最深刻和最有價值的時間,留學時期不僅讓他學習到中文知識,還學會做人和參加國際社會的知識。

他強調,不管美中如今形勢如何,他們的聚會真實展現美國人對中國的友好情感,友誼無國界,祝願美中兩國友誼地久天長。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無憂(adam wright)留華留學生生聚會組織者。

(三)jon stewart:軟體工程師,美中友好經貿發展的推動者。

jon笑稱,他的中文别人一聽就認為非常流利,但接下來就發現并不如此。jon在6歲的時候,因父親工作原因開始接觸、學習中文,當時也是中國與美國貿易剛開始,但時間不長,到了90年代他才正式系統地學習中文,最終成就他在中美兩國間的事業。1998年以後,他在自己的有利條件下,幫助美國的零售、汽車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幫助中國的投資公司、影視事業進入美國進行投資、交流。他非常贊同美國、中國都是兩個大國,他希望美國、中國能用大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jon stewart中美友好推動者。

(四)justin alsamarrai生長在聖荷西(san jose)。

2011年在中國留學期間,當他們去到路邊的大排檔去吃東西,因把老闆娘10元當成4元的他,立刻豪爽地請了24位同學每人一瓶啤酒,到結帳的時候還一度責怪數學老師的不負責,最後才發現四和十的關系,讓他下定決心要把中文學好,最終讓justin能在任何場合都能以超乎想像地把“四和十”繞密碼一溜嘴地講出來。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justin alsamarrai講述他留學中國的趣事。

(五)juliet lu:土生土長的華裔。

在lu17歲時,她第一次見到她的祖父母,因父母很少與她提及中國親屬的事情,緻使她的祖父母來到美國時,她不知道如何跟他們溝通,祖母耐心地從桌子、椅子開始教她中文,由此她決定上大學後選擇學習一個學期的中文,本以為一個學期的學習足以應對,于是就決定回中國廣州探望祖父母,當她一上飛機才知道自己的中文完全使不上勁,見到廣州親戚時,她就更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在與祖父母溝通卻沒有問題,又讓她找回自信心,而這個自信心卻是因祖父牙齒原因,所講話其他人都聽不清楚,哈哈~~!

在經曆那段很短依靠祖母翻譯來溝通的時間,她終于在大學時候選擇到北京留學,兩年的留學經驗,不僅提高她的中文水準,還讓她認識自己家族的曆史和中國的一些文化、習俗,也鼓勵兩個弟弟去學中文,了解自己的曆史和文化。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juliet學習中文了解家族曆史。

(六)本(ben):一位熱愛中文的碼農。

本(ben)出生在芝加哥,高中時期學習了8年西班牙文後,在選修外語時選擇了中文,因為在上課的時候,數學、曆史等課程都沒讓他提起神,而在中文課上讓他找到了激情,在激情之下促使他10多年來不斷地學習中文。

本(ben)說,他18歲與家人首次去中國旅遊,接下來大概每兩年就去一次中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雖然能用中文與人溝通,但對中國文化還是不了解,也因為他是碼農,基本上很難與中國人有接觸,這讓他在練習中文上遇到苦惱。近幾年,他反面喜歡到西安、江西、雲南等内陸城市和農村地方,而讓他感受至深的是雲南的咖啡文化,由于喜愛,更想把雲南的咖啡文化帶回到美國。

(七)seong hyeon kim - 在學學生。

由于參與漢語橋活動讓他喜愛上中國樂器——葫蘆絲,并可以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等特色曲目,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讓人看到他對中國藝術文化的熱愛。

中美建交40周年友誼之橋

seong hyeon kim演奏喜愛的中國樂器——葫蘆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