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雲 王亞賽 孔嘉興

2011年1月2日,使用者李如英建立了一個關于該主題的線程。經過平淡的三年,2014年之後,話題的修訂開始呈現出小幅增長的高峰。
一連串的網友,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了這個術語,試圖解釋或質疑這個有争議的術語:女權主義,而我們經常聽到的"女權主義"本質上是一個含義。
有三種主要類型的對象來修改術語:主題解釋,主題别名和相關主題。最後一個是最活躍的。在記錄的3,522個條目中,僅對相關主題進行增減2,701項。盡管發生了如此多的變化,但如上圖所示,該條目最終隻有六個直接相關的子主題。
女權主義是男性的對立面嗎?
但是還有更多與該主題相關的單詞。根據修改後的曆史,www.thepaper.cn 梳理了107個話題,不僅可以看到女權主義話題的範圍,還可以看到積極和消極觀點的争論。
下面的灰色清單示從 2014 年到 2018 年的時間線,列上的每個圓圈代表時間軸上顯示的主題,圓圈位于首次添加主題作為關聯主題時。
如圖表所示,截至2018年,添加到該主題的單詞也是圍繞女權主義的主題,例如性别歧視,家庭生育率等。
但在2018年之後,随着女權主義進入更廣泛的公衆視野,這些新的相關話題開始偏離軌道。越來越多的負面詞彙和流行人物事件被網友以兩種觀點反複添加和删除。
在此圖像中,綠色圓圈表示特定的人或事件。有趣的是,這些人物的話題主要有兩種類型,要麼是非常有權勢的女人,比如武則天和希拉裡,要麼是有背叛男人和虛榮标簽的女人,比如馬宇、郭美美。
這些話題的出現可能源于許多人的觀點,即女權主義等同于反對男性,促進女權主義。
這種觀點很可能被誤解,女權主義者不相信自己歧視男性。相反,女權主義者的想法之一是打破社會中的性别刻闆印象。正如複旦大學教授沈偉飛曾在《用性别看世界》中寫道:"性别不是女性的問題,男性在社會上也是自律和局限的,女性的解放也意味着男性的解放。
書中引用了一位學者周華山的話,他表達了類似的想法:父權制下的男人也承受着非常不人道的壓力和要求,以至于男人的形象和心态也相當扭曲,從小就被要求在事業、和萬物上都要堅強勇敢,壓抑非人性, 掩蓋了所有人性的脆弱性。男人關心女權主義,其實也是自我解放的方式,讓我們輕松做一個"人"。
但這種誤解繼續增長,有些人甚至上升到對支援者的人身攻擊。正如網友安妮姐姐在歐洲微網誌上想的那樣:為什麼很多中國女性不敢自稱是女權主義者?因為國内一些網友會本能地認為"從事女性氣質的女人是醜陋的女人/婚姻不幸/太窮/水準不高/眼神不好/生活不幸福/丈夫醜陋......"
上面的黑色圓圈代表類似于那些持有負面情緒的詞語,例如女權主義,異性戀女性癌症和中國僞女權主義。2018年後,它也将大規模到來。雖然添加這些名詞的網民不一定是惡意的,但有些讓人想起了對女權主義支援者的污名化。
最有争議的是關于日常生活的細節
當然,目前主流的女權主義問題大多與女性直接相關。
正如目前對這個詞的解釋所寫的那樣:女權主義在每一種文化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并提出了與社會中女性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關的問題,例如蘇丹的女性割禮,北美的玻璃天花闆效應,中國的女嬰遺棄等等。
是以,在這些相關主題的修改時間軸中,讨論最多的是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微觀視角。如下圖所示,人際關系、家務勞動和避孕等話題在2016年2月左右被反複添加到"女權主義"話題中,然後被删除。這次操作的高潮也是修改條目數的峰值。
2015年和2016年很可能是最近兩年推動中國女權主義者覺醒的年份。中國美術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宏平在一篇新聞文章中寫道,2015年的簽約讓女權主義者意識到,中國潛在的女權主義者數量是無法估量的。
同樣,2016年也發生了一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廣州女孩訴"惠食佳"拒絕雇用女性勝訴案,勝訴2000元;
但這些生活方面的細節隻是女權主義議程的一小部分,是以這些詞都沒有最終成為"女權主義者"一詞的第一級關聯。但是,關于他們将留在哪裡的讨論可以幫助公衆更好地了解問題的範圍。
例如,"家庭"在與女權主義相關的讨論中的作用實際上很重要。《家庭的起源、私有制和國家》認為,婦女為家庭所做的無償工作為資本家帶來了最大的剩餘價值。
同樣,"避孕"和"堕胎"也是重要問題,因為它們涉及婦女的生殖權利。《激情的政治:全民女權主義》(The Politics of Passion: Feminism for All)指出,"如果女性沒有權利選擇處理自己的身體,我們就有可能失去生活中的所有權利。
無論如何,一個想法的流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很多複雜的聲音。
正如理想的文章"做你自己比認可女權主義更重要"所寫的那樣,"圍繞女權主義的讨論既真實又嚴肅,而且虛假的粗陋......關于女權主義,每個群體,每個人,都應該尋找自己的問題和答案。
負責編輯:盧偉
校對:徐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