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筆者跑遍楠溪江大部分古村群落,深感楠溪文化底蘊深厚,亟待挖掘發揚。楠溪兒女勤勞勇敢,在外族侵略者面前,勇于流汗流血,表現出英勇頑強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

朱孟善反抗外族侵略
朱孟善(1221---1278),永嘉廊下花坦朱氏族長。
為了防禦蒙古人侵犯,保護村民生命财産安全,在族長朱孟善組織帶領下,廊下人在村宅東南西三面築起堅固的寨牆。寨牆講究實用性與科學性,計長1500米,高10米,牆腳寬2.5米,頂寬90厘米。牆内壁築成三級梯形,上級每隔三米設一砲眼。七百多年過去了,村西南的一千米古寨牆,如今仍儲存完好。廊下先人給我們留下一份寶貴的遺産。
南宋末年,蒙古兵入侵楠溪江,朱孟善聚義軍奮起抵抗。兩軍隔珍溪對壘,敵兵借人多涉淺水向我軍進攻,我軍開始不動聲色,隐蔽埋伏,到了中途,朱孟善突然一聲令下,萬弩齊放,流矢如雨。涉水蒙古兵大多數死于亂箭之下。蒙古軍隻得大敗而逃。
後來蒙古兵不敢正面進攻,暗中涉過珍溪,迂回到崖門山下,偷襲了義軍駐地,朱孟善及三十八名義軍措手不及,盡管奮力抵抗,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村民說孟善公為了大家安全,全身心投入“反侵略保家鄉”工作中,做到獻心又獻身。
後人把義軍屯兵的地方取名“軍寮”(軍營之意),以作永久紀念。後當地石公田村在軍寮建了石公田國小。
陳虞之壯烈抗元
1276年2月,元兵(蒙古人)攻陷南宋都城臨安,宋恭帝趙顯被俘。恭帝二個兄弟,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陸秀夫、文天祥等保護下南逃。趙昰在福州登基,不幸在海上船翻落水病故。趙昺在泉州登基後,繼續南逃。
陳虞之(1225---1279),永嘉芙蓉村人,宋鹹淳乙醜科進士。1276年奉旨招義軍一千多在瓯江北岸攔阻元軍,在戈田、綠嶂打了兩場勝仗,殺死元軍先鋒乞答,并邊戰邊退,将元兵引入楠溪腹地,讓駐在江心嶼的趙昰兄弟能平安逃離溫州。
陳虞之在家鄉後山芙蓉崖上立寨抗元。義軍經千難萬險,粉碎元軍無數次進攻,一直堅持了三個年頭。
1279年,信傳宋軍在南海崖山與元軍最後一次大決戰中,全軍覆沒!陸秀夫抱八歲小主趙昺投海殉國。陳虞之聞訊,悲痛欲絕,仰天大叫一聲“皇天”!深知大宋江山已無可挽救,遂與夫人趙氏用布蒙住坐騎雙眼,兩人一起上馬,快馬加鞭,一躍飛下千丈懸崖!跟着,全部義軍集體跳崖殉國。楠溪大地曆史上,就此增添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一頁!
後人在芙蓉崖山麓建了“陳虞之紀念館”,上書“忠烈萬古”四個大字。
抗金名将王允初
王允初(1154---1214),永嘉千石村人,22歲得中進士。初任星子縣司戶,繼任荊湖北路撫幹、宣教郎,吳江、餘杭知縣。
1206年初,王允初被派往湖北任德安府通判。十一月五日,金兵圍攻棗陽,守将馬拱、張虎兵敗殉國。金兵進逼随州,太守雷世忠棄城而逃,十餘萬金兵迅速南下,潮水般湧向德安府城安陸。安陸僅有守卒四百,知府李師尹,見重兵壓境要棄城循逃,王允初挺身而出竭力阻止。李師尹把守城重任“托付”給王允初,急忙溜走。
王允初臨危不懼,毅然挑起守城重任。安陸群眾深為感動,紛紛要求揮戈上陣。一下子聚集了四千多兵員,大家同仇敵忾,誓與金賊血拼到底。
王允初誓與安陸共存亡,在城樓上沉着應戰。金兵殺聲震天聲勢逼人。他告誡部下,謹勿恐慌,大家偃旗息鼓,不得輕舉妄動;金兵發動進攻,頓時萬弩齊放,箭如雨下。王允初叮囑士卒手執盾牌、門闆作掩護,嚴陣以待;當金兵一擁而上,并以鵝車填塞城壕,跨壕而過,逼近城池時,他令士卒抛火種,焚燒鵝車,敵人不得靠近;當敵人擡着雲梯,跨過壕河,準備強行登城時,他命弓箭手一一用強弩把擡梯者射殺;在外圍挖掘道地,企圖從地下攻入城内,王允初讓士兵用甕與鼓貼地傾聽,及時探測道地方位所在,給以緻命打擊。
持續了108天,金兵始終不能越雷池半步,反倒損兵折将,丢下不少屍體。金将完顔匡氣得七竊生煙,卻無可奈何,最後不得不垂頭喪氣下令撤軍。
王允初與安陸軍民浴血奮戰,死守孤城,終于以弱勝強,解了安陸之圍。這就是南宋抗金史上著名的德安保衛戰。德安府解圍後,宋甯宗連下五道嘉獎敇令,王允初升為湖北運使,知鄂州。
2005年,德安保衛戰勝利800周年之際,黃田千石“王允初紀念館”順利落成。
林夢龍父子英勇抗清
林夢龍(1608---1648),瓯北羅浮人,明崇祯十五年舉人。
1644年清兵入關後,強制推行“易服剃發”,引起關内廣大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強烈反抗。滿清政府對反抗者實施殘暴屠殺。殺人之多,駭人聽聞,中國人口疾減一半以上!反清浪潮此起彼伏,從末間斷過。浙閩地區反清運動以“二王”影響最大。唐、魯“二王”的聯絡人是林夢龍。
唐王起兵于福州,魯王起兵于紹興。林夢龍聯絡二王共同抗清,給滿清很大打擊。不幸1646年唐王敗亡,魯王出走舟山。林夢龍無奈,暫回鄉教學。
1647年,鄭成功與魯王多次攻打浙閩沿海各地。原明大臣劉中藻乘機起兵攻占福甯府城(今霞浦縣),退駐福安,邀林夢龍共同抗清。林夢龍變賣家産資助義軍,配合劉中藻轉戰浙閩大地,連複慶元、泰順、壽甯、福安、甯海、古田、羅源七縣及福甯一州。軍勢一時甚盛。
不久,受挫。林夢龍回守福甯。1648年堅守福甯壯烈殉國。其長子林兆莅,承父志繼續戰鬥,翌年英勇犧牲,與福甯同存亡。
滿清嚴令殺絕林夢龍家屬。林家在親友幫助下,隐姓埋名,逃往玉環。今天玉環林氏大族,就是羅浮林氏宗譜的“三房”。
羅浮村林氏後裔,1989年在蛇山建林夢龍紀念堂(後改名懷賢堂)。
陳光啓忠貞抗日
陳光啓(1917----1941),永嘉白泉村人。受叔父陳素農、陳躬農及堂兄陳光初三位抗日将士的影響,從小立下“揮戈衛國保民安”的志向。18歲在溫州中學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19歲提前畢業,編入國民革命軍預備八師任少尉排長,直赴抗日戰場。
1937年淞滬會戰,陳光啓率全排50餘名戰士死守防線三個月,無數次沖鋒肉搏,鬼子不能越雷池半步。最後奉命撤退時,全排僅剩九人生還,他亦受重傷,耳朵失聰,不能正常生活、工作。上級讓他回鄉療養。
第二年,身體得以康複。受命任永嘉抗日自衛隊分隊長。後調龍灣砲台,多次擊退日寇兵艦砲艇。這年冬天,父親為他定下親事,與方寶玉女士完婚。
1940年 ,部隊命他歸隊。這時新婚不久,妻子又身懷六甲。家國不能兩全,軍人以服從指令為天職。陳光啓毅然告别愛妻,踏上征途,遠赴大行。歸隊後任上尉參謀,深入敵後作戰。
1941年5月,日寇十萬兵力圍攻大行山,戰争甚烈。少校陳光啓率特務連浴血奮戰,在生死存亡那一刻,他端起沖鋒槍,沖上溝壑高處猛烈掃射。鬼子在前面一排排倒下。最後,他頭部中彈血灑太行……國民政府追晉上校褒獎,賜“抗日犧牲烈士“匾額。
噩耗傳至家中,方寶玉嚎啕大哭,一直以淚洗面。1951年過早離開人世。
陳光啓犧牲前六個多月,寶玉生下兒子晉川。晉川跟奶奶、外婆長大成人,考上浙江水電學校,一生忠于祖國水電事業,今已退休享天倫之樂。
這些故事你都聽說過嗎?
章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