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倌
楊柳青鎮,好一個浪漫的名字,頗有幾分江南水鄉風光的地方。
楊柳青鎮位于津西20裡,一條河水從鎮子中心流過,兩岸房屋高低不一,河面船隻來來往往。站在高屋頂上,用望遠鏡可以看到遠處的天津市區。幾天前,八縱兵臨天津近郊,集中兵力快刀斬亂麻,三下五除二,解放了這個鎮子。此時,戰争景象依然在目。滿街碎磚爛瓦,潰敵留下來的交通壕和單人掩體殘缺不全,一片狼藉。時值深冬,樹枝枯黃,滿鎮見不到一點綠色,此時的楊柳青鎮,與它富有魅力的名字極不和諧。
其實,過去的楊柳青鎮不是這樣。在金代叫柳口鎮,明代改稱楊柳青鎮。清雍正九年劃歸天津府。因子牙河、大清河以及南北運河都流經這裡,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每到秋季,各地商船便滿載糧食和土特産雲集于此,轉運天津或就地出售。

楊柳青鎮以盛産民間剪紙和楊柳青年畫著稱于世,方圓數十裡的村子幾乎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自明朝末年起,各家各戶以家庭作坊繪制年畫,代代相傳。其中著名的戴廉增畫店,傳到清朝乾隆年間已曆九世。
就在這深冬時節,就在這不見柳絮,也沒有楊花的年畫之鄉,劉亞樓建起了他的前線司令部。他被任命為天津前線司令員。他将率領34萬人馬,用他們的力量和智謀,用他們的忠誠和犧牲,繪出一幅更大更美的畫卷,一幅天津解放的畫卷。
一場惡戰在即,要穩操這場惡戰的勝券,容不得絲毫怠慢和疏忽,更容不得出現絲毫差錯和閃失。劉亞樓日以繼夜地忙碌着,他勘察地形,彙聚情報,研究方案……所有的情況都必須在他的腦子裡理出頭緒。他旺盛的精力和過人的智慧都投入到了這場戰役中。
劉亞樓心裡明白,對于一位進階指揮員來說,隻有勇敢頑強的精神是遠遠不夠的。解放戰争以來,戰争規模越來越大,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機智果敢,周密細緻是指揮員必須具備的素質,而科學的思考和現代軍事知識更是不可缺少的。紅軍時期劉亞樓曾指揮過一個團、一個師,那時隻有槍和幾門小炮,而現在他指揮六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不僅有槍,有炮,還有重炮群、坦克群和工兵。
能力和素質将劉亞樓推上了天津前線司令員的位置。東北戰場三年轉戰,他作為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參謀長,為這支大軍的每一次勝利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同時也經受了鍛煉和考驗。劉亞樓以他“堅強的組織紀律性,嚴格、周密、高效率的工作作風以及驚人的毅力和卓越的組織才能”為首長确立決心,順暢指揮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蘇聯軍事學院的學習,殘酷頻繁的戰争實踐,毛主席等天才軍事指揮員的培養,鍛造了劉亞樓統領大軍、駕馭戰争的能力。
劉亞樓完全能夠獨自指揮一場大戰役了。林彪和羅榮桓信任他,黨中央信任他,任命他為天津前線司令員的決定是中央軍委準許的,是毛主席準許的。
對于這座有200萬人口的工商業城市,攻城作戰必須速戰速決;必須保證城市少受破壞,人民生命财産少受損失;必須把這個華北最大的工業重鎮基本完好地交到人民手中。許多因素必須考慮到,許多困難必須事先估計到,許多意外情況必須事先預料到。戰役部署和戰術動作必須加以規定。敵人的部署和防禦工事要了如指掌。敵人的兵力和戰鬥力要精确計算。劉亞樓和他的戰友們湊到一起,對敵人逐一分析。一個軍一個軍地掂量,一個師一個師地掂量,一個團一個團地掂量。
劉亞樓的司令部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報話機、電話機響個不停。指揮員、參謀進進出出。各種戰前準備會開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作戰地圖挂在牆上,那上面畫滿了各種标号。劉亞樓常在地圖前久立,或獨自思考或與指揮員讨論。
思維在高速運轉,思維在迸濺火花,思維在凝結聚焦。參謀長的機動靈活與司令員的當機立斷同集于劉亞樓一身而不沖突。謹慎小心不意味着桎梏想象,周密細緻不意味着縮手縮腳。戰争是藝術,是鋼鐵與意志較量的藝術,是智慧與才幹凝結的藝術,是理想與犧牲澆鑄的藝術,是毀滅與新生交替的藝術。千百年來,戰争造就了曠世英雄,戰争創造了嶄新世界。
夜深了,室外寒星閃爍,屋裡油燈昏暗。
劉亞樓攆走了身邊的參謀、警衛員和通訊員,他要一個人靜下心來,對敵情作最後一次系統完整的梳理:天津河流縱橫,地形複雜,并且有敵人連年增修的堅固防禦工事和許多高大建築物,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城市。
即将打響的天津戰役是一個在水網地區大規模的攻堅戰。
天津周圍是廣闊綿亘的沿海窪地,是易守難攻的水網地帶,對于大兵團多兵種的戰鬥行動來說有不少困難。
天津市地形複雜,被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白河和運河切成許多塊。
天津敵軍防守司令陳長捷從1947年秋就大力增修城防,環繞全市挖了一道寬十米、深四五米的護城河,并放進運河河水和海河潮水,水深經常保持三米左右。
天津護城河内側連接配接一道土牆,河底到牆頂高六七米,牆上附有電網,每隔20至30米有一座碉堡,護城河外有碉堡群,有幾道鐵絲網、電網和鹿砦,周圍埋設有數以萬計的地雷,并且将城周圍五裡以内的村莊焚毀,造成一片無人區。
天津城外的護城河有大型碉堡380多個,連同市内和縱深的碉堡共約1000多個,縱深的地堡群直達核心工事區。
陳長捷自誇天津的防衛堅如堡壘,固若金湯。他以為憑借着這樣複雜的地形、堅固的工事和13萬兵力,完全可以固守。是以被圍以後他仍然拒絕投降,繼續頑抗。
陳長捷對他的“大天津堡壘化”确實非常得意,天津的城防工事圖上寫着“固若金湯”四個大字。蔣介石在遼沈戰役期間路過天津時,也對天津的城防工事贊不絕口。
這個“大天津堡壘化”是否無懈可擊呢?劉亞樓展開了自己廣闊的思維空間:天津地區約有70平方公裡,陳長捷以總兵力兩個軍10個師約13萬人守備。這10個師中,除一五一師沒有受過大的打擊外、其餘的六十七師、四十三師、二十六師、二八四師、二九三師、一八四師均在以往作戰中被我重創或殲滅過,其中一八四師曾四次被殲滅後重建。另有三個師是在天津被圍前後臨時編成的,其中三0五師是由地方保安隊改編成的,三二六師、三三三師是由東北逃回關内的散兵遊勇組成。這些部隊據守孤城,士氣低落,戰鬥力不強,且戰線長達90華裡,兵力不足,捉襟見肘。而我攻津部隊是22個師34萬人。兵力對比是34萬對13萬,即2.6:1。
嗯!劉亞樓微微點着頭,随即漫步到窗前,用雙手使勁推開兩扇破舊的窗門,直目眺望暗夜中的天津城:天津城的形狀是南北長,東西窄。南北25華裡,東西10華裡。高大建築多在南部,一般平房在中部,北部開闊,南部多為水網區。因陳長捷判斷解放軍主攻方向在北部,是以他把戰鬥力較強的蔣介石嫡系部隊六十二軍放在了中部和北部,弱的部隊放在南部。總體說,敵人的兵力部署和防禦工事的特點是,北面兵力、戰鬥力均較強;南面兵力、戰鬥力不強,但工事較堅固;中部兵力少、戰鬥力弱,而且防禦工事也不強。
這天正值元旦,中國傳統習俗被稱為辭舊迎新的日子。劉亞樓在他的司令部,要召開一次決定天津戰役命運的作戰會議。
會議室是臨時布置的,很簡樸。屋子中間擺着一張長桌,上面放着一把茶壺和幾隻茶杯,牆上挂着一張軍用地圖。各縱隊上司和各師上司都來了,滿滿當當坐了一屋子。劉亞樓和每一個到會的指揮員寒暄握手。
在東北野戰軍,指戰員都共認一個勿須争論的事實,劉亞樓講話很少用稿子,邊講邊想,講完了,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思想深刻、邏輯嚴謹的文章。
沒有客套,沒有議程。劉亞樓開門見山地挑開了作戰會議的主題:“平津戰役的第二階段已經開始。華北兵團已經解放新保安、張家口,殲滅了傅作義起家的王牌三十五軍,卡住了傅作義集團西竄歸綏之路。我野戰軍先後解放南口、豐台、唐山、軍糧城,包圍北平并切斷平津聯系。目前,我們已經完成對天津的包圍。隻要我們拿下天津,傅作義則陷入欲逃無路、欲戰無力、欲守不能的絕境地步。天津之戰在平津戰役的全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們肩負的任務十分光榮和艱巨。”
各縱隊和師的上司互相用交換眼神在釋放自己内心的激動,會場依然平靜如水。
劉亞樓健步走到作戰圖前,順手拿起立在牆根的一支木棍:“遵照毛主席‘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的原則,根據敵人守備特點和天津市區地形特點,以及力求在最短時間内解決戰鬥并盡量使城市少遭受破壞的要求,我們決定将主攻方向置于天津市區中部。作戰方針是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
說到這裡,劉亞樓突然收住話匣,掃視了一圈會場,然後提高聲調:“這個方針的要點是,首先求得東西貫通,以打亂敵人的防禦體系,攔腰斬斷。由于天津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城市,加強東西兩面的攻擊力量,就能迅速可靠地求得貫通。把敵人攔腰斬斷,就能打亂敵人的整個防禦體系,又能自由地将兵力向兩翼擴充。這樣既不感到正面狹窄,兵力擺不開,也不緻形成兵力分散。除了東西兩個主攻方向以外,以部分兵力由南向北助攻和以小部兵力由北向南佯攻。”
對自己參謀長清晰的作戰意圖,簡明的作戰方針,準确的作戰要求,各縱隊和師的上司情不自禁地發出歎服聲。
劉亞樓緊接着宣布具體作戰部署:“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委梁必業指揮第一、第二縱隊并配屬特種兵縱隊三分之二炮兵和20輛坦克組成西集團,為第一主攻方向,從天津西北和平門南北地區突破,由西向東攻擊;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指揮第七、第八縱隊配屬三分之一炮兵和10輛坦克組成東集團,為第二主攻方向,從天津東王串場、民族門突破,由東向西攻擊。東西兩集團在金湯橋會師,然後分向南北半城圍殲守敵。西集團向南,東集團七縱向南,八縱向北。第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指揮第九、第十二縱隊之第三十四師,組成南集團,為助攻方向,從天津南面尖山子地區突破,由南向北;另以西集團及東集團一部及野司警衛團在城北佯動,迷惑敵人。第六縱隊第十七師為預備隊。第十二縱隊主力位于軍糧城地區隔斷天津塘沽聯系,截擊天津向塘沽突圍之敵。”
會場沸騰了,各縱隊和師的上司不約而同地都站了起來。
會議用熱烈的掌聲,一緻通過了這個經過深思熟慮的作戰計劃。
劉亞樓把目光轉向二縱司令員劉震,“劉震,你們的對手是六十二軍,是塊難啃的骨頭!”
“他牙口好,沒問題。”鄧華插話,引得衆人哄堂大笑。
“啃骨頭更有味道!”劉震也幽默地回答說。
各縱隊都受領了任務,緊張的戰前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鋪開。
作者簡介:史倌,高校曆史老師,曆史研究員。長期耕耘于黨史、軍史、戰争史。歡迎廣大曆史愛好者交流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