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個科技企業能保證永不犯錯。差别隻是:有些犯了錯的,永别了;有些犯了錯的,會在沉寂之後重返舞台。
ibm顯然不是前者,ibm畢竟有着踏錯點後重返巅峰的典故。但是這一次,ibm已經走向u型谷底,已經五年了……
究竟看錯了什麼?
過去的一周時間裡,“股神”沃倫·巴菲特連續兩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了ibm。兩次談話中,他作為ibm股東傳達出來的結論,都是果斷離場。
在5月4日接受cnbc電視台采訪時,巴菲特是這樣說的:“我錯了……ibm雖然是一家實力強大的公司,但他們也面臨着同樣強大的競争對手。我現在對ibm的估值方式不同于六年前剛開始買入這家公司股票的時候了……根據我的重新評估,這支股票面臨着下行壓力。”
巴菲特轉述兩年前比爾·蓋茨對自己的告誡,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ibm越來越不像科技公司了,這一點令人很難過。”
字面背後的含義,遠比“ibm在雲計算領域的競争對手太強大”,“沃森的盈利前景還不夠明朗”等,更透出骨子裡的失望。他坦承,自己另一位好朋友,億萬富翁投資者斯坦利·德魯肯米勒也曾經提醒過他:不要投資ibm。

(據說過去幾年,比爾蓋茨不止一次告誡巴菲特對于ibm需要謹慎)
而在5月6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52周年的那場股東超級“大派對”上,巴菲特被聽衆提問關于ibm的話題,他再一次表示“投資ibm是我錯了。”不過,巴菲特這一次提到了蘋果,并指出賣出ibm而買進蘋果的股票,是因為在他看來:
“蘋果公司更像一家消費品公司,而不是科技企業。我們可以用護城河理論去分析蘋果公司的商業模式——ibm和蘋果的客戶是不同的,這是兩個不同決策下的項目。”
這是老先生用将近6年的時間,投資了130多億美元(約8100萬股),換來了對科技企業的投資經驗。他同時提到了ibm在全球雲計算市場的最大競争對手亞馬遜,并坦言“錯過亞馬遜的投資機會非常失敗”。
這一次,巴菲特直接點出了關鍵詞“商業模式”。ibm的商業模式在六年前被巴菲特看好,他當時為了投資ibm,走訪了衆多ibm的大型商業客戶,從使用者那裡了解到了ibm在it領域的“護城河”。
判定ibm難以被撼動的實力後,他開始逐漸買入ibm,而這幾年時間也是其對一個企業商業模式徹底了解的過程。現在,承認自己“看錯了”的巴菲特已經減倉三分之一,下一步或許就是清倉。
巴菲特表達出這一态度的背後,是ibm四月下旬曬出的2017年第一季營收财報,以及連續20個季度(五年)營收下滑的成績單。
巴菲特對于ibm商業模式的了解,是基于投資人的角度,六年時間的觀察和持股,說出來的話比任何資深行業分析師或是技術專家都要來的深刻。
我們不想将這五六年時間裡,ibm的技術、市場、營銷、業績作出一個宏觀的分析,這些工作自然有頂級商業雜志會在若幹年後進行總結。我們隻想通過一位ibm離職員工的一段回顧,聊聊ibm的商業模式為何會導緻這連續五年的消沉,這一場曠日持久的轉型,究竟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
起大早,趕晚集
論理念,ibm無愧于偉大這個詞。記得早在2008年,ibm就提出了智慧地球,後來又逐漸進化到智慧城市,這種對趨勢的把握和理念的領先,至今都是令人震撼的。
幾年前從ibm紐約州研究院離職的a君是一位技術大牛。在被懂懂筆記軟磨硬泡n多次後,終于聊起當年在美國的那段工作經曆。實際上,很多離開ibm的老員工,都是帶着感恩的心情離開的,但是幾乎90%的人,都認可這個觀點,ibm在很多趨勢拐點到來時,都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我很感謝ibm當年能給我這個機會,能夠接觸到全世界最領先的科技。 在ibm紐約研究所的工作經曆,讓我親身體會到了智慧城市戰略推進過程的點點滴滴。”
a君一聊起ibm,感懷中仍透露出無比的惋惜。“我親身經曆了,ibm把一個偉大的戰略,由于執行力和商業理念的失誤,導緻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戰略)
在a君看來,ibm在2008年開始提出“智慧系列”,背後的戰略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可以說是對未來ict産業的發展,做出的一個明智的預判。當時,“雲計算和大資料”都還在襁褓中,但是ibm清楚意識到了,資料的爆發,将使得“分析”成為關鍵技術,更值錢的,是分析過後的決策。
當時ibm的考量是,硬體産品會越來越不值錢,跳出低端硬體市場的紅海,包括将x86伺服器賣給了聯想等舉措,都是在甩掉包袱,快步前進。
“ibm在當時已經判斷到,未來的社會将是一個資料化的社會,資料迅速積累起來之後,全社會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海量資料中擷取價值,那麼分析能力就是核心。”a君表示。
是以,ibm提出了“分析為先”,資料分析能力将成為智慧地球(城市)發展的核心關鍵點。
這樣的理念,在當時是絕對超前的,也正是對于資料分析以及商業趨勢的預判,當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造成了全球經濟衰退時,ibm提出智慧地球計劃和發展思路,開始推動“從客戶角度出發,解決實際需求和價值導向”的産業解決方案,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兩年,ibm的營運與業績并沒有收到影響,而且營收穩步上升。
a君回憶,作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核心研發部門,ibm成立的b.a.o(商業分析與優化)部門,開始對智慧城市進行技術層面的解讀和挖掘。“我們團隊的職責就是如何從海量、多元度的資料裡面(包括視訊、聲頻、圖像和文本),如何将來自探頭、感應器、天文氣象等等資料源裡的資料,彙總在一起,挖掘、分析出最有價值的資訊,向各行業提供管理、決策、建議、預判等可操作性的結果。”
這麼領先的理念,各國政府、行業客戶自然會被ibm的智慧大旗一揮之下,心神向往啊!
但是,ibm選擇了一個領先業界10年的戰略決策,卻用了一個百年傳統老店的商業模式去行動:就是讓客戶接受自己的先進理念,但是推銷的是自己的高端機器和軟體(db2)。
“回想當年,如此全新的商業理念,讓公司内部無數工程師和技術研發人員為之興奮,但是當商業運作運轉起來時,卻仍是賣硬體和資料庫。兩者是不比對的,勢必沒有長久的生命力。”a君很冷靜地分析。
曾經,ibm智慧城市的經典案例被全球各大媒體報道,引為經典。但是,近兩年來,很多“經典”都偃旗息鼓,悄無聲息了,問題出在哪裡?
就以新加坡作為一個案例吧。ibm從2011年開始與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部門進行合作,a君的團隊通過對新加坡中央商務區所有地面交通情況進行分析,對交通信号燈進行了動态調整,避免了交通堵塞。a君表示,這個項目因為資訊化程度高、疏堵效果良好,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來福布斯、cnn等媒體都專門到新加坡對項目進行了專題報道。
但是,後來智慧交通項目在新加坡的推廣卻并不像ibm希望的那樣“順利”。
究其原因,是陸路交通管理部門如果想持續進行這樣的智慧管理與營運,需要首先繳付巨額的支出,巨大的成本讓相關部門望而卻步了。試想,如果供應商把服務和軟硬體産品捆綁在了一起,而你在購買硬體以後還要面臨很重的運維成本壓力。對任何客戶而言,都是一道難題。
“我隻需要那顆明珠,但是你卻把很多鵝卵石也放在一起,要我統統收下。”結果不言而喻。
在a君看來,如果當時ibm全面發力雲計算尤其是公有雲市場,堅持通過雲計算技術及雲服務模式向使用者提供計算能力、軟體及業務功能——而不是一堆硬體和軟體的捆綁,今天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可以說,捆綁過度,結果就是客戶的遠離和業績的衰退。在當時的ibm,如果想在内部推動或者改變商業模式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也絕不可能是一兩個技術大牛、或者部門總監能夠推動的事情。
abc的短闆難補
(2014年,ibm釋出的沃森健康(watson he/>
(ibm公司ceo羅睿蘭)
或許,這些年來ibm不斷地買買買會有一定的效果。ibm公司ceo羅睿蘭3月22日在拉斯維加斯interconnect大會上宣布,雲服務将在ibm業務中占據更大比重(目前雲服務占全部營收的17%),資料中心也将進一步擴容。
她同時強調,将在中國成立新的資料中心,尤其是三月中旬與中國企業萬達的合作都将成為亮點。羅睿蘭對于ibm的雲服務顯然是寄予厚望的,她希望這個服務能力為企業雲業務提供有力幫助,并指出服務的核心就是watson人工智能強大的認知能力。
但是很明顯,兩周前(4月24日)ibm在佛羅裡達州舉行股東大會上,股東們更關心的公司未來的起色。
回到文章的起點。為什麼在幾周之内,巴菲特下決心買出手中三分之一的ibm股票?因為,這些金字塔頂尖的人,看到的是一個預兆。
ibm有技術實力,有多年的it行業積累,有大量的行業客戶,有遍布全球的資料中心,有耀眼的專利申請,當然還有明星沃森(waston)……
但是,對待商業模式的了解,對待趨勢變化的反應,ibm未來幾年的發展,不被産業内嗅覺最敏銳的人所看好。這個u型探底,是否已經到了盡頭,誰也說不好。
不是攥着一手好牌的人,都能最終赢錢。上世紀90年代,被稱為“餅幹銷售員”的ceo郭士納,曾經拯救過一次藍色巨人,用一年多時間将虧損80億美元轉變為盈利30億美元(1993~1994年)。如今,已經入職近5年的ceo羅睿蘭,将用多長時間把ibm從谷底帶出?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