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英文說法其實更清楚,“the internet of things”直譯過來就是“物體的網際網路”。其理想是讓每個目标物體通過傳感系統接入網絡,讓我們在享受“随時随地”兩個次元的自由交流外,再加上一個“随物”的第三次元自由。
那麼,物聯網的思想起源于哪裡?這個科幻般的願景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麼便利?它最終能夠實作嗎?
咖啡壺事件
物聯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咖啡壺事件。小小的咖啡壺竟然能吸引上百萬人的關注,這可能嗎?可能。實作這一壯舉的就是一隻名為“特洛伊”的咖啡壺。
“特洛伊”咖啡壺事件發生在1991年。劍橋大學特洛伊計算機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在工作時,要下兩層樓梯到樓下看咖啡煮好了沒有,但常常空手而歸,這讓從業人員覺得很煩惱。為了解決這個麻煩,他們編寫了一套程式,并在咖啡壺旁邊安裝了一個便攜式錄影機,鏡頭對準咖啡壺,利用計算機圖像捕捉技術,以3幀/秒的速率傳遞到實驗室的計算機上,以友善從業人員随時檢視咖啡是否煮好,省去了上上下下的麻煩。這樣,他們就可以随時了解咖啡煮沸情況,咖啡煮好之後再下去拿。
1993年,這套簡單的本地“咖啡觀測”系統又經過其他同僚的更新,更是以1幀/秒的速率通過實驗室網站連接配接到了網際網路上。沒想到的是,僅僅為了窺探“咖啡煮好了沒有”,全世界網際網路使用者蜂擁而至,近240萬人點選過這個名噪一時的“咖啡壺”網站。就網絡數字錄影機而言,确切地說:其市場開發、技術應用以及日後的種種網絡擴充都是源于這個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特洛伊咖啡壺”。
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電子郵件湧入劍橋大學旅遊辦公室,希望能有機會親眼看看這個神奇的咖啡壺。具有戲劇效果的是,這隻被全世界偷窺的咖啡壺因為網絡而聞名,最終也通過網絡找到了歸宿,最後關于這隻咖啡壺的新聞是是:數字世界最著名的咖啡壺日前在ebay拍賣網站以7 300美元的價格賣出!時間大約在2001年8月。一個不經意的發明,居然在全世界引起了如此大的轟動。
至于是誰最先想到這個發明的,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顯然不願意歸功于個人。高登是1991年參與建立這個系統的成員之一,他說:“沒有人确定到底是誰的主意。我們一緻認為這是個好想法,于是就把它編到我們的内部系統裡去了。”
就在“咖啡壺”網站吸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的時候,它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後來,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宣布,由于實驗室需要搬進位于劍橋郊區的新辦公大樓,這個直播網站将關閉。對此,高登解釋說:“整個系統已經過時,硬體也已經老化。我們不能把這些陳舊的裝置帶到新的辦公大樓裡。”
比爾·蓋茨與《未來之路》
無論你愛他,恨他,你都無法漠視他—這就是比爾·蓋茨,有人說他對于軟體的貢獻,就像愛迪生之于燈泡。1995年,這位微軟帝國的締造者曾撰寫過一本在當時轟動全球的書—《未來之路》,他在這本書中預測了微軟乃至整個科技産業未來的走勢,如下圖所示。蓋茨在書中寫道:“雖然現在看來這些預測不太可能實作,甚至有些荒謬,但是我保證這是本嚴肅的書,而決不是戲言。10年後我的觀點将會得到證明。”
在該書中,比爾·蓋茨也提到了“物聯網”的構想,意即網際網路僅僅實作了計算機的聯網,而未實作與萬事萬物的聯網,但迫于當時網絡終端技術的局限,這一構想無法真正落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關于物聯網,蓋茨在書中都預測了些什麼,這些預測是否已經變為現實。
《未來之路》中寫道:您将會自行選擇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而不是等着電視台為您強制性選擇。如今的數字電視已經實作了這種視訊點播功能,機頂盒功不可沒。您還可以通過網絡,使用網絡電視來實作上述目标。
《未來之路》中寫道:如果您計劃購買一台冰箱,您将不用再聽那些喋喋不休的推銷員唠叨,電子論壇将會為您提供最為豐富的資訊。如今的網際網路上,幾乎沒有您找不到的,隻有您想不到的,各類論壇、購物網站、交友網站等提供的最新資訊,讓您天天應接不暇。
《未來之路》中寫道:一對鄰居在各自家中收看同一部電視劇,然而在中間插播電視廣告的時段,兩家電視中卻出現完全不同的節目。中年夫妻家中的電視廣告節目是退休理财服務的廣告,而年輕夫婦的電視中播放的是假期旅行廣告。此項定制廣告業務至今為止還沒有得以實作,不過部分高科技公司已經着手開始進行定制廣告業務的銷售,相信在不久的将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畫面。
《未來之路》中寫道:音樂銷售将出現新模式。那些對CD光牒和錄音帶等産品感到頭疼的使用者将可以不再受它們的侵擾,以全新數字模式出現的音樂産品将會登陸市場,且音樂将會成為網際網路資訊高速公路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分。比爾·蓋茨的先知先覺展現無疑,但是讓人感到迷惑的是,10年前的比爾·蓋茨既然已經意識到數字音樂市場的巨大潛力,為什麼微軟不第一個兼職做數字音樂産品,而讓蘋果在市場上搶得先機呢?難道是微軟不差錢!
《未來之路》中寫道: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錢,您可以從計算機錢包中給他轉5美元。另外,當您駕車駛過機場大門時,電子錢包将會與機場購票系統自動關聯,為您購買機票,而機場的檢票系統将會自動檢測您的電子錢包,檢視是否已經購買機票。如今的信用卡、網上支付、移動支付、ebay 服務、電子機票最接近比爾·蓋茨的預測,它們共同開啟了電子商務時代。
《未來之路》中寫道:您可以親自進入地圖中,這樣可以友善地找到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虛拟的第二人生提供完全模拟現實的生活體驗,谷歌地球提供的地圖幾乎可以覆寫地球上任何地方,甚至可以“找根皮筋兒做彈弓打你家玻璃”。
《未來之路》中寫道:您丢失或者失竊的錄影機将自動向您發送資訊,告訴您它現在所處的具體位置,甚至當它已經不在您所在的城市也可以被輕松找到。十分不幸,比爾·蓋茨的預言沒有實作,不過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未來物聯網能夠輕而易舉地實作上述功能。
ashton與mit自動識别中心
真正的“物聯網”概念最早由英國工程師kevin ashton于1998年春在寶潔公司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當時根據美國零售連鎖業聯盟的估計,美國幾大零售業者,一年因為貨品管理不良而遭受的損失高達700億美元。寶潔公司(p&g,procter& gamble)前任營銷副總裁kevin ashton對此有切身之痛,1997年寶潔公司的歐蕾保濕乳液上市,商品大為暢銷,可是太暢銷了,許多商店貨架常常空掉,由于商品太多、查補的速度又太慢,“我們眼睜睜地看着錢一分一秒從貨架上流失。
作為“條形碼退休運動”的核心人物,kevin ashton花了兩年找到了答案,就是将rfid取代現在的商品條形碼,使電子标簽變成零售商品的絕佳資訊發射器,并由此變化出千百種應用與管理方式,來實作供應鍊管理的透明化和自動化。在寶潔公司(p&g)和吉列公司(gillette)的贊助下,他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教授sanjay sarma、sunny siu和研究員david brock共同創立了一個rfid研究機構—自動識别中心(auto-id center),他本人出任中心的執行主任,sunny siu(下一任是sanjay sarma)為中心的研究室主任(後稱為研究所所長),中心成立的日期1999年10月1日正是條形碼問世25周年。epcglobal于2003年11月1日将自動識别中心更名為自動識别實驗室,該實驗室主要為epcglobal提供技術支援。
kevin ashton對物聯網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别等資訊傳感裝置與網際網路連接配接起來,實作智能化識别和管理。mit自動識别中心提出,要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傳感器網絡(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資料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寫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物聯網”。 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幹預。kevinashton說:“這是比網際網路更大,為公司創造一種使用傳感器識别世界各地商品的方法。這将徹底改變我們以往從生産廠商到顧客,甚至是通過回收産品來跟蹤産品的固有模式。事實上,我們創造了物聯網。”kevin ashton預測電子産品代碼(epc,electronicproductcode)網絡将使機器能夠感應到全球任何地方的人造物體,進而創造真正的“物聯網”。kevin ashton後來離開mit自動識别中心,成為rfid讀寫器供應商thingmagic公司市場副總裁。2007年,加入清潔能源合同enernoc,但仍在thingmagic公司顧問委員會中任職。2008年,kevinashton創立了zensi公司,并擔任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chiefexecutive officer)。該公司主要是将華盛頓大學、杜克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們發明的傳感器商用化,該傳感器可以通過每個系統上的單一點來追蹤整幢建築中的水電使用情況。2010年4月,該公司被電子硬體制造商貝爾金(belkin)國際公司收購。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