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度,氣候宜人的春秋兩季分别有着代表性的景緻——櫻花和紅葉。而花見(花見)和紅葉狩(紅葉狩り),便是指賞櫻和賞紅葉的活動。
櫻花樹是在日本全國各地都能夠看到的樹木,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不同區域的櫻花次第開放,卻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内又相繼凋謝。櫻花的美,在于其花期的短暫以及落花時的華麗景象,讓人印象深刻,聯想起人生的無常。

△ 奈良公園的櫻花
享用花見便當已成為日本人的賞花傳統,一邊賞花,一邊喝花見酒也是雅事一樁。
日本的花見習俗,起源于奈良時代的貴族活動。然而那時人們賞的是從中國傳來的梅花,直到平安時代才變成賞櫻花。
關于花見最早的記載,可見于《日本後記》,嵯峨天皇于弘仁三年(812)在京都神泉苑舉行了「花宴之節」,從此賞櫻活動就在貴族之間傳播開來,這被認為是日本人喜愛櫻花的原點。
到了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花見的習俗從貴族階層擴充到武士階層。安土桃山時代,人們開始到野外舉行花見活動,這個時期的大規模花見活動有豐臣秀吉舉辦的吉野花見和醍醐花見。在江戶時代,花見開始傳播到庶民階層。
△ 《千代田大奧禦花見》,由江戶時代末期的浮世繪畫師楊洲周延所作,描繪了江戶時代的花見場景
如今,日本氣象廳每年都會釋出日本各地櫻花的預計開花日,被預計在同一天開花的地區所連成的線被稱為「櫻花前線」。日本國土跨緯度較大,适宜舉辦花見活動的日期也會根據地區而不同,通常在3月到4月。
3月正是日本學生舉行畢業典禮、企業舉辦送别會的時節,而4月又是舉行開學典禮和歡迎會的時節。是以,恰逢其會的花見也成為一種普遍的慶祝活動。
賞花時,人們來到櫻花樹下,鋪上墊子圍坐在一起,吃着花見便當,此時櫻花花瓣紛紛飄落。
到了晚上,還可以賞夜櫻,燈光照耀下的櫻花有着與白天不一樣的景緻,恰似美人施了晚妝。這個時候再喝上一點兒酒,便足以讓人醺醺然了。
除了花見便當,花見團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是三個顔色分别為粉、白、綠的穿在一起的糯米團子。粉色自然代表櫻花,是春天的象征,白色代表着冬天的雪,而綠色代表初夏時節的一片新綠。
為什麼沒有秋天?因為日語裡「沒有秋天」(秋ない)的發音和「不夠」(飽きない)以及「生意」(商い)的發音相同,再怎麼吃都不夠,生意當然好。當然這隻是花見團子商販的一種幽默的說法。
也有人說,這三種顔色都代表着春天,分别指代櫻花、殘雪和艾草。雖然說法不一,但花見團子的樣式已被固定下來。
在日本全國,花見勝地有很多,比如兩岸種着約800棵染井吉野櫻的東京目黑川,有着400多棵樹齡超過百年的櫻花樹的青森縣弘前公園,有着「一目千棵」之稱的奈良縣吉野山……
從初綻,到五分開、七分開,再到盛開、凋落,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時期的櫻花,都有着不同的美。
日本人賞紅葉的習俗起源于平安時代,那時貴族階層流行舉辦一邊賞紅葉一邊吟詠和歌的宴會。紅葉狩同樣于江戶時代傳播到庶民階層,成為一種季節性的活動。
日本的國土約七成為森林,生長着各種各樣的落葉樹,到了秋天天氣轉涼,樹葉開始不同程度地變黃或變紅,再加上常綠樹的綠葉,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斓而壯闊的畫卷。此時人們會帶着便當,坐在樹下享受屬于秋季的勝景。
和櫻花前線一樣,紅葉前線也會随着時間在日本列島推移,不過前進的方向正相反,由北到南,時期一般為9月到12月。
一邊賞紅葉,一邊吃紅葉,這種體驗帶有濃濃的秋季氛圍。
在大阪的箕面市有一種名産紅葉天婦羅,用可食用的紅葉、小麥粉、砂糖和芝麻炸制而成,有時還會使用鹽漬過的紅葉,脆而微甜的炸衣裹着鹹香的紅葉,可以當作點心食用。
而廣島縣宮島市的紅葉饅頭,也是廣島縣的代表性土産。雖然名字叫饅頭,但其實是蛋糕的質地,内部通常用紅豆作餡,做成紅葉的造型。誕生于1906年的紅葉饅頭,味道仍然保留着那份傳統與樸素。
東京的明治神宮外苑、京都的高台寺、兵庫縣的六甲山、埼玉縣的長瀞町、栃木縣的伊呂波坡道以及長野縣的輕井澤,都是賞紅葉的勝地。人們每年都會沿着日本氣象廳釋出的紅葉前線,前去感受不同地域的紅葉的魅力。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對季節變化非常敏感,和食、花道、庭園、盆栽……乃至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都有季節元素包含在裡面。
在日本禅宗的思想裡,人類與自然是結合為一體的,外面的世界會與人體内發生同樣的變化。是以,與自然相調和就變得尤為重要。
侘寂是日本人一種獨特的美學意識,倡導從不完整、無常的事物中發現美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櫻花和紅葉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絢爛而易逝。從飄零的櫻花和凋落的紅葉裡,日本人看到了生命的無常與短暫,看到了其中蘊含的美。
正是因為日本的山川地貌及文化特點,才形成了花見和紅葉狩,也為日本的野餐文化烙上了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