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徐水縣有個叫張子清的年輕人,長得是一表人才,做生意是一把好手,年紀輕輕就積累了不少财富,在當地非常受歡迎,上門提親的人是絡繹不絕。
張子清拒絕了不少富家千金,在他二十歲那年娶了一個農戶的女兒,這姑娘名叫秀梅,長相清秀,知書達理,夫妻二人恩愛有加,夫唱婦随。

婚後第二年,秀梅生下一個大胖小子,取名叫喜兒,希望他能夠歡歡喜喜地長大成人。
生下兒子後,秀梅的身體一直非常虛弱,張子清就為喜兒請了個奶媽名叫三娘,這三娘對喜兒很好,将其視為己出,照顧得十分周到。
可是,厄運還是降臨在了這個家中。在喜兒兩歲那年,秀梅去世了,一家人悲痛欲絕,孩子整天哭着找媽媽。
張子清忍着悲痛請來了山上的道士,為妻子超度,據說這個道士神通廣大,有降魔伏妖的本領。
妻子下葬後,道士對他說:“你妻子年紀輕輕就離世了,孩子還這麼小,她一定還有牽挂,頭七回魂夜你們一定要把家裡的門窗關好,不管聽到什麼聲音都不要出門,以防受到傷害。”
道士臨走前,又留下幾道靈符,他告訴張子清:“到了你妻子的回魂之夜,一定把這幾道靈符貼到孩子房間的門上,切莫忘記!”
盡管張子清對道士的話不太認同,但是禮貌起見,他還是接過了那幾道符,并向他道了感謝。
一晃到了妻子的頭七,張子清在家裡擺了一桌子美味佳肴來供奉她的亡魂,希望她在去的路上不會忍饑挨餓。
三娘提醒子清将道士給的靈符貼在自己房間的門上,因為喜兒是跟着自己睡覺的,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小心一點為妙。
子清便将那靈符給了三娘,然後各自回屋關緊了房門。
可是過了很久,外面一點兒動靜也沒有,子清就懷疑道士說的話是騙人的,于是他也不再等了,熄掉燈,上床去睡覺了。
大約到了三更時分,院子裡突然出現一陣怪異的聲音,子清在睡夢中被吵醒,細聽這聲音像是在含糊不清地喊喜兒的名字,可是這聲音一點兒也不像妻子的聲音。
張子清和家人都感到十分害怕,誰也不敢出去看。正在此時,三娘的房間突然傳出喜兒的哭鬧聲,夾雜着他喊媽媽的聲音。
原來,喜兒聽到母親喊自己的名字後驚醒了,他開始找媽媽了。
道士的靈符好像很靈驗,那聲音隻是在院子裡響起,不敢靠近三娘的房間。
此刻三娘正被吓得魂不附體,聽到喜兒的哭喊趕忙抱起他來安慰,可是喜兒聽着外邊母親的呼喚聲,哭得更厲害了,掙紮着要出去找娘。
聽到喜兒的哭喊,外邊的聲音仿佛越來越急躁了,回應兒子的聲音也越來越急,聽得人們更是害怕不已。
情急之下,三娘用手捂住了喜兒的嘴,喜兒哭不出聲音,口中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
外邊的人仿佛知道兒子遇到了危險,突然,一聲凄厲的怒喊響徹大院,緊接着一個披頭散發的白衣女子從三娘的窗戶撞了進來,三娘看到一個臉色蒼白的婦人,大喊一聲,捂着喜兒嘴的手下意識捂得更緊了。
眼看喜兒就要窒息了,這白衣女子突然張開雙手狠狠勒住了三娘的脖子,沒過一會兒,三娘便倒在了地上。
喜兒從三娘的懷裡掙脫開,向着白衣女子跑去,伸開雙手要娘抱。可是,這白衣女子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來,喜兒向她跑來的時候,她急忙往後躲,不讓他碰到自己的身體。
誰知,她往後緊退幾步後,不小心撞到了貼着靈符的門上,緊接着一道綠光閃過,白衣女子立刻變成了一縷青煙。
張子清撞開門進來的時候,發現喜兒坐在地上大哭,口中不停喊着娘;而三娘躺在地上已經沒了聲息,她的脖子上有一道青紫色的手掌印。
天亮之後,子清急忙派人再次上山請那道士回來看。道士來到家中,聽他說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後,說道:“人死後,在回魂夜要再回來一次,算是最後的告别,隻不過她的靈魂已經脫離了身體,不再認識在世的親人,是以,不管是誰接觸到她都會死亡。但是這件事很奇怪,她竟然還記得喜兒,為了不傷害喜兒,她甯願讓自己灰飛煙滅,投不了胎,我隻能說母愛的力量太偉大了!你也不必再害怕,她以後不會再出現了。”
張子清完道士的話,眼睛漸漸濕潤了,他帶着紙錢供品又一次來到妻子的墳前,明知道她已經灰飛煙滅,他還是虔誠的燒上了一把紙錢,跪在妻子墳前,他默默說道:我會把喜兒好好撫養成人,你也安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