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周厲王所為與“共和行政”之真相

作者:老薛品曆史

在很多史書記載來看,周厲王是一個典型的暴君,因為施行暴政,被首都的人民聯合起來趕跑了(國人暴動,國人指國都内的居民),而後周公與召公共同代行天子職權攝政,史稱“共和行政”。周厲王的所作所為真的是暴君所為呢還是另有隐情?“國人暴動”是否真的隻是一場群眾趕走國王的單純行為?“共和行政”為何又有那麼多人質疑?

論周厲王所為與“共和行政”之真相

周厲王

周厲王其人,姬姓,名胡。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夷王之子。在位時期因為将山川河流收歸國有,禁止百姓上山伐木,下河捕魚,進而招緻群眾非議(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又派人監視百姓,發現議論者便殺之,導緻議論的人少了,諸侯都不來朝拜(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後愈發嚴苛,國人都不敢說話,在路上遇見也隻能以眼色示意(王益嚴,國人莫敢嚴,道路以目)。召公勸谏: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但是厲王還是不聽,于是國都内沒人再敢說話。又過了三年,國人竟然一起叛亂,襲擊厲王,厲王逃跑去了彘(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于彘)。

周厲王為何要将山川河流收為國有?這是為了增加國有收入,因為财政入不敷出,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的運作了。自周懿王開始,王室就開始衰落了,周懿王在位八年,王位為叔父辟方(周共王弟)所奪,是為周孝王,孝王在位六年,王位又被懿王之子燮所奪,是為周夷王,夷王在位八年崩,才傳位于厲王。在周夷王之時,楚國稱王,夷王還烹殺齊哀公,以至齊國憤恨,諸侯離心。前面三代帝王頻繁更疊,嚴重削弱國家實力,厲王接手之時已經是一個爛攤子,為了維持帝國的運作,是以采取了經濟改革,将山川河流收歸國有進行控制,重用擅長經濟的榮夷公。此舉無疑損害到了貴族勢力的利益,引起貴族的強烈反對,故而派人監視,對于非議改革的人進行鎮壓,這無非是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施行。史書除了記載厲王施行暴政,并無昏庸無道,擅殺賢臣的記錄,由此可以看出其并非真的昏君暴君。

論周厲王所為與“共和行政”之真相

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的性質在曆史上并沒有明确的定義,要想究其根本,就得确切其本質,說其是農民起義,但成功趕跑厲王之後也沒改朝換代,諸侯也沒有進京勤王,是以稱其為農民起義是錯誤的。“國人”指的是都城的居民,更主要的是指那些擁有參政議政之權的奴隸主貴族。如果界定為貴族勢力,那這個事件的本質就是一場政變,一場由貴族勢力(得到了大多數諸侯認同)煽動群眾參與針對周厲王改革的政變。

論周厲王所為與“共和行政”之真相

周厲王與召穆公

那為何“共和行政”引起了千百年來的争議呢?主要争議就在于“共和”二字,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但《竹書紀年古本》卻記載:“共伯和幹王位。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厲王死,宣王立。”《莊子-讓王篇》也有“共伯和即于王位”的記載。那共和到底是指召公周公二人,還是指共伯和呢?周朝确有共伯和其人,共國(周諸侯國),爵位為伯,名和,故稱“共伯和”。從成書時間來看,共和指向共伯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且共伯和應該也是“國人暴動”的上司者或主導者,不然一群烏合之衆怎麼能聯合起來趕跑國王呢。共伯和趕走厲王之後自己攝政,但因為連年大旱,導緻群情激奮,故而被貴族趕下台而立厲王之子即位。《竹書紀年今本》這樣記載的:“(厲王)二十一年,大旱。二十三年,大旱。二十四年,大旱。二十五年,大旱,二十六年,大旱。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為王,其伯和歸其國,遂大雨。”

周厲王隻是想通過改革增加财政收入以維持帝國運作,但這卻損害到了貴族的利益,是以貴族煽動群眾,推舉共伯和主導了此次政變,為何不是周公和召公呢,因為周公和召公不願意承擔謀逆的罪名啊,如果此舉失敗,脅從者不論,首惡必誅。周公和召公預設了此次行動,甚至可能是幕後主使。但共伯和是以而威望大增,随即代行執政,因連年大旱,激起民憤,周公召公就放棄共伯和,改立了厲王之子即位。看似平淡的“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其内中實情卻是貴族勢力根據利益需要擅行廢立之事而推動的政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