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作者:澎湃新聞

新聞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2021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前沿"國際研讨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中國廳舉行。會議由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中文系共同主辦,線上線下舉行,來自國内外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多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

中山大學漢語系是中國古代戲曲研究的重點,由王繼思、董兩位前輩分别創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隊",由黃天軒、吳國欽、康寶成等人發展,已有70多年的發展曆史,完整繼承了五代學者, 在國内外歌劇領域享有盛譽。目前,該團隊由黃世忠、李國軒擔任學術帶頭人,近年來先後設計并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全明戲曲彙編與明代戲曲文學研究"(首席專家黃天軒)、"海外珍藏中國戲曲文獻集與研究"(首席專家)黃世忠)、《中國早期戲劇史》(首席專家李國軒)等三大招标項目, 以及一大批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出版了歌劇研究專著100多部,其研究成果一直走在戲劇的前列。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開幕式: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戲研究室主任李國軒教授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中國古代戲劇學會會長黃天軒教授緻辭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中國古劇學會副會長康寶成教授緻辭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緻辭

本次會議的目的是為國内外歌劇學者提供一個高品質的讨論平台,開幕式由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戲研究室主任李國軒教授主持。中國古劇學會會長黃天軒教授在開幕式上緻辭,深情回顧了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的發展曆程,該團隊除了堅持對戲曲文本的研究外,還不斷拓展其研究領域,從文本到舞台, 從宮廷到民間,從曆史資料到理論,從國内到國外,從歌劇到民間傳說,再到非物質文化遺産,一步一步來。中國古戲學會副會長康寶成教授在緻辭中表示,中山大學古戲專業有一支活生生的學術隊伍,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隊也是以成為國内外戲曲研究專業。他欣喜地看到,國際研讨會從籌備、策劃到成功舉辦,都是由李國軒、陳志勇上司的中年一代,新一代學者肩負着沉重的責任,這說明中國戲曲的接班人,未來是可以的。

中山大學漢語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緻辭中表示,中山大學國劇研究團隊始終關注曆史新材料、新視野、新前沿問題,在堅持研究戲曲文本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 不僅植根于曆史的深處,更植根于真實的大地,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歌劇學科的發展方向。中山大學對文科的要求是"進入主流,站起來,走出去",到"思考,走出理論,走出學校",他認為中山大學的戲劇學科已經達到了這個高度,從中山大學的學習可以概括為"大學學派"和"大學精神"。

這次會議規模較大,學者、名人雲集的人數衆多,共投稿95篇,根據論文的研究對象的時間和内容,大緻可分為四類:第一類,關于中國早期戲劇史的論文,涉及古劇、古樂、 村上專欄,加入軍劇、早期南方戲曲、儀式劇等議題;關于花卉和現代戲曲的論文涉及吹腔、平劇、粵劇、潮戲現代戲校、戲曲現代性等一系列問題,第四類涉及其他專題文章,涉及中外戲劇交流、戲劇故事流、戲史觀、戲史彙編、戲文獻、戲曲文物保護等方面。為期三天的研讨會在大會上作了四次發言,20多名代表在會上作了發言。此外,還舉行了八次分組會議,有70多位發言者。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在第一場釋出會上,中國傳媒大學姚曉谷教授分享了他的論文《南嶺鐵綁架宋墓與宋代和光》的"木屋模型",指出安徽省鐵綁架宋朝墓出土的房屋模型是對北宋演藝場館的戲仿, 而且"瓦舍爾"和"瓦蘇"不是一回事,這有助于推斷宋朝洗衣工的形狀。湖北大學康寶成教授送出了論文《元劇'楔子'的來源》補充——并表示,小虎旗18拍的"事迹聲音"的位置,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事迹、事迹的出現與元劇楔子的出現有關。華東師範大學趙善林教授在《論吳梅的詩》一文中分析了吳梅先生的歌劇詩,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詩涉及内容很多方面,在表演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值得一玩。中山大學董尚德教授《中國戲曲的演進路徑與前海學派的深邃诠釋——以'先上馬後鞭'為中心》認為,張偉等人的"先上馬後鞭"的提法不僅适用于南戲,也适用于整個中國戲曲, 這非常準确地表達了中國戲曲的演化路徑。河南大學張大新教授在《元代中後期曆史劇國概念的回歸與重構》中指出,元劇中心南遷至杭州後,曆史劇改變了對曆史興衰的哀歎,家庭國概念的回歸和重建成為曆史劇的主流取向。中山大學黃世忠教授《作者的複審》,根據《永定小袋》中所載的世界表和墓志銘,得到了《小袋》作者的确切生死,并指出嚴天河、杭宇、錢霄等人對劇本進行了修改和潤色。

在第二次大會演講中,日本早稻田大學岡崎教授介紹了江戶時代寫的《唐語詞典》和梅教授的《戲劇評論》,并提出其大部分詞典條目源自元曲,這是日本最早的中國戲曲詞典。林和彪教授在《台灣現代戲曲》中的"創意"與"跨界"論文,對新世紀台灣新藝術獎獲獎作品和入圍作品的觀察,指出了台灣戲曲如何以獨特的方式反思其存在,并回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澳洲悉尼大學教授趙曉軒在論文《論插畫書中的中國戲劇史:戲劇與以戲劇為中心的展覽》中,對《中國戲劇史》進行了更全面的介紹,并強調了書中的核心論點,即"戲曲起源于神話儀式,通過儀式戲劇表演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鄭世成教授的論文《晚清香港戲曲史的寫作:劇場花園、消防船、留聲機(1865-1912)》指出了晚清香港戲曲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當時粵劇表演和傳播載體的多樣化。台灣師範大學陳芳教授的論文《當代莎士比亞歌劇的觀察:以《等待》等三部劇的戲劇為題,參考了戲劇/戲劇的理論,考察了台灣當代戲曲為什麼以及如何表現"劇中戲",分析了戲曲結構中使用的創作政策和含義。台灣戲劇學院教授吳培炎教授的論文《明代》、《文師南戲的制度反思與溫柔》——以嘉靖王朝神鲸的《雙珠》為例,以謝的四樂為代表,專門考察了明朝後官對南方戲曲的憤怒和反思, 并認為這些作品促進了南方歌劇的文藝品質和數量躍進。

在第三次大會發言中,山西師範大學闫寶泉教授送出了論文《漢陰黑龍洞戲台銘文——及舞台名稱研究與保護問題》,考察了漢陰黑龍洞戲樓舞台的銘文,認為這些銘文反映了陝西省晚清時期的戲曲生态, 然後提出保護這些銘文的具體方法。閩民大學鄭志良教授的論文《華帝傳奇與清朝領京遊戲史》是根據對曆史檔案等資料的考察,《黃花書》的作者來自廣東,該劇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清洗,但不适合在舞台上表演。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士詹雙軒的演講題目是《中國戲劇史研究中的戲劇形式研究——以及《國内外中國戲劇史家評》,康寶成卷》,從康寶成教授對中國戲劇史研究的視角,探讨了戲劇形式研究對中國戲劇史研究的重要推動和突破,佛教對中國戲劇形式的影響。上海戲劇學院李偉教授的李偉教授的講座《起點、現代性、審美形式:現代戲劇研究的三個問題》探讨了現代戲的出發點、現代戲劇"現代性"的内涵、現代戲曲的審美形式。廣州大學紀德君教授在論文中指出,"藝術家說唱,表達興衰的感覺——關于民間說唱對孔善仁及其歌劇創作的影響",孔善仁不僅熱愛說唱藝術,而且在歌劇史上自覺秉持将民間說唱帶入歌劇的創作傳統, 進而寫出《桃花扇》具有深刻的曆史意識,深刻的人情,優雅而共同,壯族和諧。杭州師範大學徐大軍教授的論文《戲劇進入'文學史'後該怎麼辦——晚清文學格局中的戲劇尋路》探讨了晚清時期歌劇的發現和分類過程,認為這一過程與中國現代學術體系的建設有關。中山大學吳國琴教授在題為《戲劇文物史料的發掘與再利用——談明本潮州劇、劉錫碧金軒的記載與潮劇的形成》的演講中指出,《金書》是南劇戲劇的重點工作,可以相應地大力推進潮汐劇的曆史。

在第四次大會的演講中,閩大學顧曙光教授的論文《從"賓溫圖書館"藏族古劇看中華民國梨園的生态》,逐一分析了日本九州大學圖書館中華民國梨園的八部老戲, 并指出了其獨特的曆史價值和學術意義。長沙理工大學鄭玉榮教授分享了一篇題為《傳統戲曲口語戲劇的形成與發展》的論文,探讨了口語戲劇本的發展曆史,并得出結論,口語戲劇不僅補充了戲曲史中無劇本的部分,而且是古代戲曲發展的主要管道。武漢大學程偉教授在論文《曆史資料、方法與願景:新世紀戲劇跨文化交際的回顧與反思》中,探讨了近20年來戲劇界的跨文化研究,指出了在探索曆史資料、理論方法和視野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以及此類研究的遺憾和缺點。北京大學陳端教授在論文《民國初期的北方昆玉歌集及其制作者》中指出,民國初期北方昆玉歌的制作是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不僅反映了昆玉的發展, 還有民國初期昆玉在社會文化中地位的轉變。齊世軒教授的論文《戲劇考核》考察了戲劇在劇中的形成與變化、功能與應用,認為"落後"是戲劇,進而說明了古代舞台形态的多樣性和舞台設定的靈活性。

會議閉幕式由中山大學漢語系陳志勇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古漢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世忠教授緻閉幕詞,中山大學中文系李國軒教授作學術總結報告。在報告中,李克強再次強調了"新史料"和"新視野"對研究的重要性,主張建立"中國戲劇史"。在他看來,中國戲劇史至少包括"戲劇文學、戲劇文物與影像科學、戲劇口述史"三個基本分支,是研究各類中國戲劇的來源、真實性、價值和利用方法的科學,也是中國傳統戲劇研究中非常基礎和重要的輔助學科。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閉幕式:中山大學中文系陳志勇教授

會議 - 新曆史資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的前沿

閉幕式緻辭:中山大學中國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世忠教授

總而言之,論文以"新曆史資料"和"新視野"為兩個主題,表達了他對中國戲曲史各個方面的看法,發現了一些新的材料,産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熱點,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展示了當代戲劇家新的學術視野。會議主辦方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隊"一直緻力于為國内外戲曲學者搭建交流、互相促進的學術平台,本次國際研讨會的成功就是這一目标的展現,将為中國戲曲研究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黃曉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