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淩長空 看萬裡山河

作者:光明網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淩長空 看萬裡山河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年少時我總愛擡頭遙望星空,尋找雲海茫茫間的那一抹月色。打從記事起,月亮在我印象中就是這般遙望而不可及的模樣。那時的我從未想過,未來能成為飛行員,甚至是航天員,能夠巡遊九天,“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一定還會有機會遨遊月宮……

遠離,更懂家的重要

2012年6月16日,我與景海鵬、劉旺搭乘神舟九号飛船進入天宮一号執行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在太空中看地球,看月亮,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飛行回來之後,常常有人問我。遺憾的是,13天的飛行任務期間,我從來沒有通過舷窗親眼看到過月亮。在太空中我們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如果人的生理節律按照90分鐘一晝夜轉換的話,恐怕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了,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和休息。再加上在陽照區時窗外的光線明亮刺目,因而我們在太空工作生活的時候,舷窗一直是用舷窗罩蓋住,利用燈光來照明。工作完成後,我們才會利用難得的休閑時光,打開舷窗罩,瞭望美麗的地球和深邃的宇宙。

我經常不無豔羨地問起其他戰友在太空中看月亮的情形。事實上,即便進入太空,我們距離月球仍然非常遙遠。從太空看月亮與地面相似,也是清清淺淺,隻是更加的清晰和明亮,也許是因為少了“浮雲遮月”,這“白玉盤”自然是“清光應更多”。太空中太陽異常刺目,根本無法直視。太陽的光輝籠罩在地球的邊緣,像是為地球鑲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每90分鐘就可以看到一次日出和日落的輪回,整個宇宙從暗到明,地球的邊緣由黑色一點點變亮,從黑色至深藍,漸漸越發明亮,直至金黃璀璨,明亮耀眼。這夢幻般的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而最震撼的,莫過于回望我們的家園。從距地球340公裡的地方遙看地球,這顆我們世代栖息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顯得那麼瑰麗耀眼。她弧段的邊緣清晰可見,總是披着一層藍白相間的光暈,陽光投射在海面上映出深深淺淺的藍,大地脈絡分明,海岸線清晰綿長。她是如此的美麗,在浩瀚的宇宙中靜靜地煥發着夢幻般的光芒。“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那夢幻般的蔚藍色仿佛承載了萬千星河。

人類進入太空是為了發現新的世界,但當從太空回望地球,才真正明白心之所系,根之所在,才真正懂得了地球母親的真谛。

太空是神奇的。人在太空中,心會變得寬闊,随着身體的失重,有許多東西會變得很輕很淡。可人的心卻不會失重,有許多情感會在心底變得更加清晰和珍貴。比如遠離了地球,才更懂得地球家園的可貴;遠離了祖國,才更能體會到祖國的重要;遠離了親人,才更珍惜親人的牽挂。在太空飛行時,我們無時無刻不為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來自祖國和人民的強大支援。每當飛船飛臨祖國上空,我們總是情不自禁聚在舷窗邊遙望,那裡有我們的家人朋友,有朝夕相處的戰友,有血脈相連的同胞,那是我們的根,最讓人牽腸挂肚。

夢想,越來越近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北京的秋夜,天已微涼,一輪明月陪着我,在航天城偌大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奔跑。月到中秋,但任務在即,緊張的學習與訓練填滿了我的日程表。不記得這是第幾次未能團圓的中秋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擡頭望月,我深知月球上從不曾有美麗的仙子、乖巧的玉兔,在這顆寒冷、荒蕪的星球上,布滿了古老的斜長岩高地和撞擊坑。但每每望向夜空,那些深深镌刻于我們民族記憶中的思念與眷戀、神話與寓意,總會随着清瑩朗徹的月色向我撲面而來。

明月皎皎,銀漢無聲。每一次擡頭都懷着“千裡共婵娟”的希冀,每一次仰望也都催生“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追問——月亮之上有什麼?宇宙之外,又到底是什麼模樣?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從戰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到明朝萬戶飛天的嘗試……飛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夢想,與我們民族的滄桑曆史一樣悠遠。如今,随着國力的強盛和科技的發展,在幾代航天大軍的默默耕耘下,千年夢想,一朝得圓。

中秋夜,航天城裡到處是明亮的燈光,滿是忙碌的身影,而頭頂那輪明月也始終相伴同行,帶着千裡之外的思念,載着千年之遠的期盼——擡頭望月,月光皎皎,綽綽暗影仿若月宮主人伸手邀約。此時此刻,我無比堅信,在奔向浩瀚宇宙的征途上,我們衆志成城,心之所向,行則必達!

(作者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本報記者餘建斌、曹怡晴采訪整理)

來源: 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