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禮記》,中華禮儀之美,值得一品

作者:詩詞古韻

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禮”。它的作用展現在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培養民族精神兩方面。《禮記》為古代士者必讀之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作為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内容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流暢,字裡行間無不展現中華禮儀之美!

智慧《禮記》,中華禮儀之美,值得一品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貴乎有采有往。隻有往而無來或其有來而無往,都是不台乎禮數的。在國家與國家,團體與團體,人與人,朋友與朋友的交往中,禮節上很重視有來有往,互相都應采取同樣的态度和禮儀規格,習慣上稱之為“禮尚往來”。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

解讀:君子在别人面前舉止應慎重,容颠要端莊,不要說錯話和說不該說的話。幾句可用以勸人要謹言慎行,對人不要說不該說的活,也不要做不該做的事,免得授人以柄,招緻非議。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禮記·曲禮上》

解讀:那些能博聞強識而且能禮讓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稱之為君子。

“君子之夫妻也以德,細人之夫妻也以姑息。”

——《禮記·檀弓上》

解讀:君子夫妻依照德的标準,小人夫妻則對人姑息縱容。

“在上位,不淩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解讀:君子身處上位,不作威作福,欺淩處于下位的人。處在下位,不巴結奉迎處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麼就不會産生怨恨。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

解讀:“大道”系指上古時代所遵循之道,“天下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個人、那個黨、那個派所獨有的。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禮記·曲禮上》

解讀: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于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

“博學而不窮,笃行而不倦。”

——漢·戴聖《禮記·學記》

解讀:學習是無止境的,知識的積累是無止境的;要時刻注意謹慎言行,不能懈怠!

“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

——西漢·戴聖《禮記·大學》

解讀:有仁德的人用财富來發展、成就自身,沒有仁德的人則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斂财富。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禮記·學記》

解讀:隻有認識到了自己的學問不夠,然後才能自我檢討;隻有認識到了自己對某些知識困惑不解,然後才能奮發自強。

智慧《禮記》,中華禮儀之美,值得一品

“禮之于人,猶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

解讀:禮儀對于人來說,就象釀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禮儀,小人輕視禮儀。蘖(niè):酒曲,類似釀酒用的米。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禮記·中庸》

解讀: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西漢·戴聖《禮記·雜記下》

解讀:處于一定的職位,而沒有在那個職位上所應該提供的意見,君子為其感到羞恥;有那樣的言論,卻沒有那樣的行為,君子為其感到羞恥。這幾句多用于說明處于一定的職位就應該有符合那個職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譏諷居于一定的職位而不稱職的人。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禮記·禮運》

解讀: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和貧苦,是人最厭惡的事情。(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為了保持清白的節操,可以不顧“飲食男女”,不避“死亡貧苦”,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正是我們應該繼承的傳統美德。)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解讀: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高興不可過火。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解讀:求取君子之道的辦法,好比走遠路那樣,必須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山那樣,必須從低處開始。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解讀:(真誠是天理賦予的)是以由内心真誠而達到明曉事理,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曉事理而達到内心真誠,這叫做後天的教化。做到内心真誠,一定會使人明曉事理;明曉事理,也一定會使人内心真誠。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解讀:誠心用形象表現出來,形象表現出來便很顯著,顯著的表現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現便見諸行動,見諸行動後不斷地變,變了以後便能達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隻有天下最大的誠心能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解讀:一個君子的主張和作為,看來平淡但不令人厭煩,雖然簡約但卻文雅,溫和中顯出道理來。能知道由遠及近的道理,風向來自何處,從一點小事上能看到大事。這就可以說進入道德之門了。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禮記·大學》

解讀:隻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志才能真誠;意志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以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

——《禮記·祭義》

解讀:惡意的語言不從口中說出來,别人對你忿恨的話就不會傳回到你身上了。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禮記·大學》

解讀:道德是根本,财富隻是枝節。

智慧《禮記》,中華禮儀之美,值得一品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解讀:财富能裝飾房屋,道德能修養品性。胸襟寬廣,體态自然安詳,是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

解讀: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學識短淺,見聞不廣。

後記: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夫妻,有禮者敬人。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貴在有禮。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向古人學習,學的是舉止言行上的禮儀之美,更是待人處事上的為人之智!

圖文均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