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有着許多普通又平凡的大街小巷,但它們幾乎每一個,都有一個特别的名字。或者美麗、或者古樸、或者莊重、或者溫潤……
挖掘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你會發現,這後面其實隐藏着整整一部城市發展史。廣州的地理發展、政治事件、經濟變遷、文化傳承,都可以從我們身邊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裡,找到深深的印記。

【尋城記】詩書路的故事
詩書路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位于廣州市海珠中路與人民中路之間,它北接惠福西路,南接大德路西段。全長489米,寬8米。它原叫詩書街,20世紀30年代辟馬路時叫詩書路,“文革”期間被改稱“紅書路”,直到1985年才複名詩書路。
廣州路名的故事--詩書路
廣州詩書路的得名與明代的張诩頗有淵源。
張诩(1456~1515年)字廷實,号東所,是當時廣東番禺人氏(也有說是南海縣人)。他曾受業于陳獻章(即陳白沙,為明代書法家,其創制的書寫工具——茅龍筆暢銷全國)門下,并于明成化十年、二十年分别得中舉人、進士,由此進入仕途。不過因為張诩性格耿介且淡泊名利,厭惡官場風氣,後來決定以乞養母病為名而請求辭去,回歸故裡,頗有點“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味道。辭官之後,張诩買下了唐代仁王寺舊址的西圃建築“看竹亭”别業(位置在今大德市場内),在那裡過了二十年“紅塵飛不到”的隐居生活,著有《東所文集》、《南海雜詠》等。當時的路人途經“看竹亭”别業時,經常會聽到張诩在讀書、吟詩,感受到其幽雅的文化氣息,留下深刻的印象。名噪一時的張诩,被稱作“嶺南孤鳳”。人們由于敬重張诩的品德文風,且懷有傳承良好讀書風氣的願望,是以當“看竹亭”别業遷到附近新辟街道時,人們就以頗有文化底蘊的“詩書”二字來命名了。後來改成馬路,也就順理成章地稱之為“詩書路”。
廣州舊地圖中的詩書路
古時,詩書路附近是私塾聚集之地
古時,詩書路附近是私塾聚集之地。曆史上的文化古迹頗多:宋代,這裡是停泊洋船的港灣――“西澳”,還有秀麗雄偉的“果橋”及莊重巍峨的古建築“共樂樓”。有阿拉伯史籍記載,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攻進廣州城的時候,城中就有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約12萬人!這個數字也許誇張,但宋朝年間出入廣州的蕃商數量比唐朝更多卻是事實。為了加強對僑民的管理,政府專門劃出街區,供外商僑眷聚居,稱為“蕃坊”,也叫“共樂樓”,很有點天下大同、其樂融融的意思。因為出海航行要靠季風幫忙,為了船借風勢往往要等上幾個月甚至半年,是以很多外商索性帶着家眷來經商。在廣州賺了錢,又差遣手下人回國運貨,自己則坐鎮廣州或者把貨物販運到中國内地其他地方去,有的甚至是一住上十年不回國,快速緻富的大有人在。曾經有人看到一位來自越南的富商,在廣州建起豪宅,每天揮金如土,家裡就随随便便把珠玑香貝亂放在座位床榻上,以顯示實力。讓人不禁猜測,當年的廣州不僅“萬國衣冠,絡繹不絕”,而且社會治安也十分了得!
内街的曆史建築
臨街的曆史建築
明代,這裡有大學士方獻夫建的用來收藏《明倫大典》的“賜書樓”。清代,乾隆皇帝以木雕鎏金觀音佛像賜給南來廣東的滿洲八旗官兵,官兵駐防和供佛像也在此,是以叫“觀音樓”或“萬善禅院”,也即今天廣州市滿族人民聯誼學習的場所――“妙吉祥室”。
西瓜園遺址現為廣州日報社
1924年3月8日,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何香凝在詩書路附近西瓜園(現為廣州日報社址),發起和主持了中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号召團結各界婦女争取解放。1927年12月廣州起義,也在西瓜園召開群衆大會并宣告成立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
“七株古榕”早已不複存在,但舊街裡還能聽到朗朗讀書聲。
詩書路還有一處叫七株榕,七株榕是一個非常風雅的地名。街内原有七株古榕而得名,現不存。現于七株榕國小内,剩餘一棵,國小門外,越秀區中醫院側門亦剩一棵,其餘的約在2005年移栽。街内有一石牌記錄街名的來源。學宮街裡的“番禺學宮”就是古代的“官學”,“省試”就在此舉行,其建築很有南方典型風格。
被拆前的金陵台局部(網絡圖檔)
被鈎機強拆的曆史--金陵台
金陵台位于廣州市越秀區詩書路,于1946年由香港商人合資興辦的置業公司所建,用“台”字作街名,可能是沿用香港街名之慣例。每間屋有兩層半,每層約100多平方米,裡面的外牆采用的是棕紅色意大利批蕩、酸枝家具,還有地下車庫和水池,十分珍貴。
金陵台和妙高台内兩棟民國建築由于具有一定曆史價值,2012年被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叫停開發商暫緩拆除。但被“暫緩”拆除的老房子還是逃不過挖掘機的鐵臂——2013年6月10日深夜到11日淩晨,老屋被鈎機悄然拆除,引發各方面的強烈譴責。
複建後的金陵台(局部)已被圍牆“保護”起來,旁邊空地暫作内部停車場
近兒童醫院一側堆積着垃圾桶,複建後的“曆史建築”成了一個标本閑置在那裡。
“心疼!這是熊貓級的建築!”曾參加名城辦組織現場讨論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馮江聽到強拆消息後連聲歎息,“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廣州,四十年代的建築是非常罕見的。廣州三十年代的民國建築非常多,解放後的建築也有一批,但在抗戰後至解放戰争之間就非常少,這幾幢正是引進西方當時具現代主義傾向風格的建築,是一個時代建築的見證。除了越秀北還有幾幢,我想不出廣州還有哪些地方有這種風格的建築。
相比建築本身,詩書路民國建築複建這一事件,對廣州曆史文化的保護和警示意義更大。“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警醒人們廣州的文化資源不能随便被破壞,曆史建築不能想拆就拆。”
攝影:鄭堅平 文字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