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着许多普通又平凡的大街小巷,但它们几乎每一个,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或者美丽、或者古朴、或者庄重、或者温润……
挖掘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这后面其实隐藏着整整一部城市发展史。广州的地理发展、政治事件、经济变迁、文化传承,都可以从我们身边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里,找到深深的印记。

【寻城记】诗书路的故事
诗书路是中国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位于广州市海珠中路与人民中路之间,它北接惠福西路,南接大德路西段。全长489米,宽8米。它原叫诗书街,20世纪30年代辟马路时叫诗书路,“文革”期间被改称“红书路”,直到1985年才复名诗书路。
广州路名的故事--诗书路
广州诗书路的得名与明代的张诩颇有渊源。
张诩(1456~1515年)字廷实,号东所,是当时广东番禺人氏(也有说是南海县人)。他曾受业于陈献章(即陈白沙,为明代书法家,其创制的书写工具——茅龙笔畅销全国)门下,并于明成化十年、二十年分别得中举人、进士,由此进入仕途。不过因为张诩性格耿介且淡泊名利,厌恶官场风气,后来决定以乞养母病为名而请求辞去,回归故里,颇有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味道。辞官之后,张诩买下了唐代仁王寺旧址的西圃建筑“看竹亭”别业(位置在今大德市场内),在那里过了二十年“红尘飞不到”的隐居生活,著有《东所文集》、《南海杂咏》等。当时的路人途经“看竹亭”别业时,经常会听到张诩在读书、吟诗,感受到其幽雅的文化气息,留下深刻的印象。名噪一时的张诩,被称作“岭南孤凤”。人们由于敬重张诩的品德文风,且怀有传承良好读书风气的愿望,所以当“看竹亭”别业迁到附近新辟街道时,人们就以颇有文化底蕴的“诗书”二字来命名了。后来改成马路,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之为“诗书路”。
广州旧地图中的诗书路
古时,诗书路附近是私塾聚集之地
古时,诗书路附近是私塾聚集之地。历史上的文化古迹颇多:宋代,这里是停泊洋船的港湾――“西澳”,还有秀丽雄伟的“果桥”及庄重巍峨的古建筑“共乐楼”。有阿拉伯史籍记载,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进广州城的时候,城中就有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约12万人!这个数字也许夸张,但宋朝年间出入广州的蕃商数量比唐朝更多却是事实。为了加强对侨民的管理,政府专门划出街区,供外商侨眷聚居,称为“蕃坊”,也叫“共乐楼”,很有点天下大同、其乐融融的意思。因为出海航行要靠季风帮忙,为了船借风势往往要等上几个月甚至半年,所以很多外商索性带着家眷来经商。在广州赚了钱,又差遣手下人回国运货,自己则坐镇广州或者把货物贩运到中国内地其他地方去,有的甚至是一住上十年不回国,快速致富的大有人在。曾经有人看到一位来自越南的富商,在广州建起豪宅,每天挥金如土,家里就随随便便把珠玑香贝乱放在座位床榻上,以显示实力。让人不禁猜测,当年的广州不仅“万国衣冠,络绎不绝”,而且社会治安也十分了得!
内街的历史建筑
临街的历史建筑
明代,这里有大学士方献夫建的用来收藏《明伦大典》的“赐书楼”。清代,乾隆皇帝以木雕鎏金观音佛像赐给南来广东的满洲八旗官兵,官兵驻防和供佛像也在此,所以叫“观音楼”或“万善禅院”,也即今天广州市满族人民联谊学习的场所――“妙吉祥室”。
西瓜园遗址现为广州日报社
1924年3月8日,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在诗书路附近西瓜园(现为广州日报社址),发起和主持了中国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号召团结各界妇女争取解放。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也在西瓜园召开群众大会并宣告成立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
“七株古榕”早已不复存在,但旧街里还能听到朗朗读书声。
诗书路还有一处叫七株榕,七株榕是一个非常风雅的地名。街内原有七株古榕而得名,现不存。现于七株榕小学内,剩余一棵,小学门外,越秀区中医院侧门亦剩一棵,其余的约在2005年移栽。街内有一石牌记录街名的来源。学宫街里的“番禺学宫”就是古代的“官学”,“省试”就在此举行,其建筑很有南方典型风格。
被拆前的金陵台局部(网络图片)
被钩机强拆的历史--金陵台
金陵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诗书路,于1946年由香港商人合资兴办的置业公司所建,用“台”字作街名,可能是沿用香港街名之惯例。每间屋有两层半,每层约100多平方米,里面的外墙采用的是棕红色意大利批荡、酸枝家具,还有地下车库和水池,十分珍贵。
金陵台和妙高台内两栋民国建筑由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2012年被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叫停开发商暂缓拆除。但被“暂缓”拆除的老房子还是逃不过挖掘机的铁臂——2013年6月10日深夜到11日凌晨,老屋被钩机悄然拆除,引发各方面的强烈谴责。
复建后的金陵台(局部)已被围墙“保护”起来,旁边空地暂作内部停车场
近儿童医院一侧堆积着垃圾桶,复建后的“历史建筑”成了一个标本闲置在那里。
“心疼!这是熊猫级的建筑!”曾参加名城办组织现场讨论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江听到强拆消息后连声叹息,“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广州,四十年代的建筑是非常罕见的。广州三十年代的民国建筑非常多,解放后的建筑也有一批,但在抗战后至解放战争之间就非常少,这几幢正是引进西方当时具现代主义倾向风格的建筑,是一个时代建筑的见证。除了越秀北还有几幢,我想不出广州还有哪些地方有这种风格的建筑。
相比建筑本身,诗书路民国建筑复建这一事件,对广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和警示意义更大。“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警醒人们广州的文化资源不能随便被破坏,历史建筑不能想拆就拆。”
摄影:郑坚平 文字综合自网络